诗词作品归于哪一类(词属于诗歌类吗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诗词作品归于哪一类(词属于诗歌类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现在很多人都写诗,发表诗歌,你怎么看# 我个人认为这是好的。诗歌也是自我表达的载体。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喜欢诗歌的表达形式,一是受近年来弘扬传统文化思潮的影响,二是对美的一种追求。
儿时的读本里,我们接触了很多文学经典。那个时候必须硬背下来,甚至当时都不完全明白其中奥义。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明白了蕴含的哲理或者人情世故。比如纳兰性德的“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不正是要劝诫我们珍惜眼前人吗?或许“有人问你粥可温,有人为你立黄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罢了,如果有一天那个人不在了,心中必然会空空如也。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在表达惬意乡间生活的同时,也有仕途淡淡的失意……
像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很多流传至今,通过品读经典,让我们能和古代圣闲对话,也能了解他们的儿女情长、家长里短、报国情怀等等。
所以学诗、写诗本是好的,可也确实存在词不达意,不押韵的现象,我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方面归于古诗词功底不牢,另一方面与我们所接受的语言习惯是有关的。可自由地表达,又何尝不是一种健康地生活方式呢?
所以我觉得“诗心即本心,复得返自然!”张惠言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春去秋来,世间的美好依旧。
四、绝句的发展
唐代绝句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古绝之完善、律绝之定型,都完成于初唐。特别是盛唐时期,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等一批伟大诗人,使绝句达到了高峰。盛唐绝句较之前同体之作,在意境、表达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突破,绝句体裁的艺术潜力第一次得到长足的发挥,成为一种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情韵双绝、雅俗共赏的成熟诗体。由此产生的绝句史上的经典作家和大批典范作品,成为昔人论述绝句的压卷之作。如:
《独坐敬亭山》
(唐代诗人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鹿柴》
(唐代诗人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绝句》
(唐代诗人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出塞》
(唐代诗人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些诗作的出现,表明了盛唐绝句在艺术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因而盛唐在整个绝句史上,可独自成为一个虽然短暂却最为辉煌的时期。
宋代虽然词体流行,但古今体诗并未衰歇,而且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诗比词有更崇高的地位。就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说,诗也比词要多很多。就作品的内容风格,宋诗也有独特的地方,并不是唐诗所能概括的。因此宋以后习惯上把注重抒情含蓄和以意兴见长的一类诗,就称作唐音,对于注重摅思说理和以深沉见长的一类诗,就称作宋调。其后元明清三代虽然诗人很多,但大概都可归于这两类。由此可见宋诗在文学史上,也有它独特的面貌的。
宋初的诗承唐末余风,杨亿等专学李商隐,只在隐僻的典故和工丽的对仗上用功夫,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作风。王禹僭专学杜甫,开始了新的风气,但诗的成就并不大。到苏舜钦、梅尧臣,才奠定了宋诗发展的基础。如:
《淮中晚泊犊头》
(北宋诗人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诗的第二句有些散文化,但用了一个“时”字,使场景动了起来。仿佛花树在一片青青草地中不时跳入眼帘。“幽”和“明”都是形容花,一重心理,一重视觉,配合得十分别致。诗人通过内在体验的流程来构成诗的节奏,肌理细密,这正是宋之绝句的一种特色。
然宋诗之大家当属苏轼和黄庭坚。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至东坡(苏轼)山谷(黄庭坚),始自出已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苏黄为宋诗开辟了新的作风。如:
《题西林壁》
(北宋文学家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春近》
(北宋诗人黄庭坚)
亭台经雨压尘沙,春近登临意气佳。
更喜轻寒勒成雪,未春先放一城花。
时至北宋灭亡之际,离乱中的经历感受丰富了诗人的生活体验,也激起了诗人爱祖国和爱人民,坚决主张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就成为当时诗歌中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最能真正表现出时代特色的,当属陆游的诗。他诗的悲壮慷慨,远超过苏、黄的成就。可以说宋代的诗有了陆游,才真正放射出了光彩。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诗人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与陆游同时的著名诗人有杨万里和范成大。杨万里开始也是学江西派的,但后来自成一家,当时称为“诚斋体”。他多用俚语白话入诗,极力推崇自居易,曾说“每读乐天诗,一读一回妙。少时不知爱,知爱今已老。”由此可以看出他作诗的趋向。其诗中以写景和说理的内容居多,风格通俗明畅。虽然有时不免粗俚,但大体上还是清新活泼的居多。如:
《过百家渡》
(南宋诗人杨万里)
一晴一雨路干湿,半淡半浓山叠重。
远草坪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
范成大以写田园诗著名,诗中多以一种闲适的情调,描绘田园的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他观察事物很细致,常常用一首七绝的小诗,写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来。如:
《横塘》
(南宋诗人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此后,元、明、清三朝的诗人虽然很多,但多是在模拟上下功夫,很少再有著名的大家了。
#你认为什么才是“国学”#
此处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的学问,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学问、中国的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强调“内圣外王之道”。
中国文化的核心与学问之道的本质是让人性归于至善,让社会归于至美,从而契合至真之大道,成己,济世,利人。细言之,则有:
就根本而言,是以儒释道三教合一为主轴、兼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体系。
就枝节而言,是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中医中药,中华武术,汉字汉语,民间工艺,民风民俗等等为代表的所有衣冠文物。
就核心而言,就是一个字“道”。后来儒家以仁”,释家以“空”,与之汇合,形成了曾子笔下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内圣外王”之道,五百年后,佛家“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至高教义,与此不谋而合。
就个人之三观而言,则形成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大纲。
就个人方法论而言,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而后能得”的七步功。
中国的学问,就是这么奥妙!中国的文化,就是这么神奇!
用纪晓岚的话说就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更是直言不讳:
中国文化的确可以作为世界的标准!
我对国学有信心,三十年为一世,我们等着看吧。
好诗和好诗人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一、诗人的创造力、影响力。
二、作品的价值和个性。
三、持续的作品生命力和恒久感
四、诗中展示的诗人的境界、品位和尊严。
五、作品的先锋精神和探索精神。
六、语言的魅力。
这个标准显然有些局限,但最起码我内心判断好诗的一个基本准则,也体现了我“做人要克制,写诗要张扬,编辑要包容”的一贯主张。
一个好诗人,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需要真诚、睿智、需要学识、教养,需要相对自由的心理状态,需要持久的人格因素,不是苛求诗人一定要成为一个完人,但一定要接近完美,一定要是个纯净的人。
诗最终归于情趣,诗最终归于情致。诗最终归于情绪,诗最终归于情感。诗是对于人内心来说是很自然的东西,本质上是一种对生活悟透了的激情和平和,也是对世事参透了的超然。
作者/郁葱
#读书# #阅读的温度# #原创诗词#
观石尔公新诗有感:
很多时候我都搞不懂什么是新诗,
以至于某些时候把西方的诗文化生硬的搬套来用。
什么散文化,含糊派 个种体,也都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看。
也请教过一些新诗的作者,由于我个人喜欢有韵脚的,有韵味诗歌,所以读着那些朦胧的,模糊的诗实在是感觉欠奉。
我本来以为自己是懂诗的,懂诗韵的但读了那些散文化,抽象派的作著之后,我不自信了
于是我问他们什么是诗韵,人说读了令人回味的就是诗韵。那我心想,拜托!故事会,笑话大全,也是回味无穷的,甚至小学生作文选都有让你手不释卷的理由。可既然这样,干嘛非要写诗,看诗呢?
所以诗韵到底是什么呢?我找了很久答案,最后总结了一下诗韵:一曰音韵,顾名思义,讲求声律和谐,朗朗上口。
二曰意韵,在乎笔触传神,行文如画。
由于当代人思想解放,行为跳脱,追求自由,渴望缥缈。从而当代人更加个体化,个性化,私有化,所以更侧重意韵,越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越是自己看不懂的才是美好的。可是,有神无象,那是什么?是虚无缥缈的孤魂,你是看不见了,摸不着了。你是满足了自己的想象力,可同样的,你也看不见他的生命力。你无法具象的表达你看到了什么,体味了什么。
窃以为,音韵便是新诗的象,由于声律的局限,便使得不羁的灵魂有了载体 ,在观读之间便有了先声夺人的记忆感。记得学生时代很多同学都抱怨说,有韵的诗不难背,难背的是冗长的文。
是以,中国的诗向来形神具备。即便再朦胧再隐晦都会给你留下线索,例如诗家语。哪怕你读不懂,也方便你记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
我在头条看了很多新诗。值得捧读的有很多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亦不在少。可值得记忆的又方便记忆的,目前目前来说只有季朗涛先生与石尔公。
季先生的诗短小精悍,更倾向于西式思维,当然季先生的是实实在在诗形神具备,只是个人感觉更西方一些。
而石尔公的新诗,完完全全是东风方韵味的。
从立意,到行文,从表到里都充满了典型的东方婉约,含蓄内敛。初读,是一粒石子溅起湖中的浪花,再读,是是湖面未平的涟漪,再读,归于平静 ,就是那种内心受到慰藉的平静。然,你要是再读那便是是记忆,是融入你血液中的东方韵味。你无法分清石尔先生到底是在写新诗,还是他写的就是古诗。有东方古文化的厚重,也有现在崭新的文字。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传承不息吧。
另外石尔先生的新诗特别适合想学诗词的人捧读,不是说石尔先生的诗词水平不高,立意不深,可以让新手很好的介入。
而是石尔先生的新诗像王维的诗一样,一个字,精。精练,精准,精致。不管你想学新诗还是古诗词。如何用文字精准精炼,精致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意才是正真受用无穷的,诗韵还在其次。是以大部分学古诗首推王维,而我推荐石尔公,也是这个道理。。
打完收工!
最后,敬谢作者石尔先生,分享如此佳作!#这才是国风# #西山诗词#
#有哪些写离别的古诗词#离别的古诗词很多,你想知道哪一首?
古代因为交通不便,所以人们不轻易离家,更重视对离别之情的叙述。最早的离别诗歌见于诗经。
《诗经·周南·卷耳》 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国风·唐风·葛生》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於其居。《诗经·小雅·采薇》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邶风·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古诗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对离别主题进行了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我们如果对诗歌主人公进行多元解读,那么诗歌的主题就更加多样化了,这也许就是阅读的魅力吧?
唐诗中,写离别的就更多了。顶有名的有《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赋得古原草送别》《赠李白》《赠汪伦》《芙蓉楼送辛渐》《逢入京使》《别董大》等,现在一起欣赏白居易通俗易懂的《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别离诗歌还有好多,你喜欢哪一首呢?
最近看书,我发现隋炀帝杨广还是个造诣不低的诗人,堪称隋朝屠洪刚,并且靠着这个人设增加了很多形象分,最后上位成功。
隋朝初期,大家最熟悉的诗人大概就是陈后主了。杜牧那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让他常年在昏君榜居高不下。
其实,杨广也有诗才,并且在当时环境下也算一股清流。南北朝时期,流行的是“宫体诗”,齐梁诗风颓靡艳俗,并且还将一直流行,直到唐朝诗词改革。
杨广同学就不走寻常路,在一众“甜蜜蜜”只写男女那事的颜色情歌里,写出了屠洪刚、腾格尔的阳刚诗歌。他这一派,就叫“建安”男儿歌派。
比如他写月夜江景是这样的:
《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写带兵出长城是这样的:
《饮马长城窟》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写辽东风景是这样的:
《纪辽东二首》
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
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
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上阙)
杨广这些诗歌,再现了魏武雄风,在一众粉腻腻的诗歌里,堪称降维打击,一下子就鹤立鸡群,把自己突出来了。后世高度评价:“词无淫荡”“并存雅体,归于典制”。再加上他又经营了痴情、有礼等人设,隋文帝和独孤皇后渐渐更喜欢他,后来上位也是有迹可循的。
毕竟,能文能武,痴情懂礼,长得又帅,这样的人谁不爱咧?
事实证明,无论什么时候,立人设从古到今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王莽谦恭未篡时,那也是立了个千古贤人的人设。某林姓男子,立的就是痴情老公和爸爸的人设。
但是,人设一旦崩塌,反噬就非常恐怖。因为反差大,所以隋炀帝和王莽能力都还可以,结果两人在古代被锤得体无完肤,谁叫你欺骗人民的感情来着?
鉴于此,某人的结局也是注定了,如果还能翻盘,说明大家正是应了我高中老师那句话:
“你们就是一届不如一届,是我带的最差的一届!”
#中秋诗词接龙大赛# 贾浅浅终于坐不住了,在结果未能如愿之后,把几首网红诗,归于不是自己写的。既然这几首声明不是自己写的,那么网友说,也可以说别的就是浅浅自己写的吗?
这些年,总有些事是,曝光以后,人们从惊叹到平常,因为有些内幕比屎还臭。
其实说到底,此次人们对于贾浅浅加入作协之事,大部分还是借题发挥,发挥什么呢,就是某些部门的圈子化,即得利益化,二代化。
二代只是个中性词,子又生孙,孙又生子,我们都是二代,三代…
但如果这二代,三代在某些岗位自我繁殖,自己消化,那就不正常了。
二代,以前叫接班,从来有之,但某些岗位用上二代,或者交换二代,而大多普通人如何奋斗,都只能在玻璃天花板下张望,那就太是可恶了。
官二代,富二代,文二代…富二代也就罢了,谁叫他老子有钱,钱是自己的,不给儿子给谁。
但是官二代,文二代,这个算什么,为什么,都看明白…
贾浅浅有他爹,当上教授,成为青年作协副主席,也许更有优势。所以说,人们不烦你写诗,写屎尿也无妨,但对于这二代的厌恶,正好找了个结点,嘲讽一下,发发牢骚,也未必不可。
阶级不要固化,二代不要横行,…
#一句诗词写出你最向往的生活,你想到哪句# 越过地球,冲破太阳系,走进银河,认识宇宙、归于宁宙。
#我在岛屿读书#
#头条创作挑战赛#
有这么一首古词,全由问题组成…
如月亮西沉,归于何处?
是不是那边还有人家,这边降落、那边升起?
月亮没有根,是什么把它系在天上?
月亮经由海底,月中的玉兔怎么活?
现在看这些问题好似有些无聊,可诗人是在千年前的宋朝想出的这些趣味横生的问题,不由的让人击节称奇!
我在想诗人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心中是不是已有了答案呢?即使没有,诗人也是世间少有的奇人…
今日给大家分享的是辛弃疾的《木兰花慢》
#秋日生活打卡季#
木兰花慢
〔宋〕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诗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
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本文诗词作品归于哪一类(词属于诗歌类吗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