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智力量表施测步骤有哪些?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测验材料。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是当今国际心理学界公认的已被广泛应用的个别智力测验量表。此量表最早由美国韦克斯勒(D、Wechsler)教授于1949年编制出版,以下介绍的是林传鼎和张厚粲主持修订的版本。
本测验的全套材料包括
(1)手册一本
(2)记录表格一份
(3)工盒一套(12个测验应用的所有材料)
(4)迷津、译码测验纸各一张
(5)秒表(或带秒针的手表)一只
2、适用范围
本测验适用于6~16岁的少年儿童。
城市和农村被试者共用一套测验。
3、施测步骤
主试者代被试者填写记分纸第1页上应由被试者提供的事实,其中被试者的上一学期语文和数学成绩应由主试者向有关的班主任查明,填入应的空格内。
同儿童交谈过程中应注意建立并保持友好关系,解除儿童的紧张和不安的心理状态。
记分纸封面下方留有备注栏,为记录测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特殊问题时使用,例如被试者的不合作态度,测验中断的原因,语言障碍,左利手(写字、取物用左手)等等。
测验开始前告诉儿童:“今天要你做一些练习――回答一些问题,做一些很有意思的作业;有的题目很容易,有的比较难。
难的题目你也许不会做,或者答不出来。
你尽量就行。你现在年纪还小,长大以后就都会做了。现在开始做第一个练习”。
在施测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时,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交叉进行,为的是使整个测验过程更加有趣并富于变化。
指导书和记分纸都是按照这一规定编排测验程序的。
下面是各分测验的具体施测方法:
(1)常识:共30题。测题的范围甚广,涉及广泛的一般知识,包括天文、地理、历史、物品、节日及其他知识。
被试者作答时,只须简洁扼要说出所知晓的特定事物之事实即可,不必说明其间之关系。
6~7岁的儿童和智力可能有缺陷的较大儿童,从第1题开始;7岁以上儿童则从第5题或以后丌始。连续五道题都小能通过(O分)即停测。
(2)填图:又称图画补缺,共有26题。
以图片卡形式向被试者呈现26张未完成的图画,图中内容都取自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见图3―1)。
要求被试者说出(或指出)图画上缺少部分的名称,而不是真正把图画缺少的部分补足。
6~7岁的儿童和智力可能有缺陷的较大儿童,从第1题开始;8~16岁的儿童从第5题开始。本测验的时间限制为每图20秒。
(3)类同:这个分测验包括了17组配成对的名词,要求被试者说出每一对同两者在什么地方相似,概括出每对事物的共同之处。所有儿童都从第1题开始,连续三道题不能通过即停测。
此类测题评分除了正确性以外还应从概括的深度来考虑。
一般来说,抽象水平上的概括比在具体水平上的概括得分要多。
(4)排列:又称图片排列。
有一组图片作为例子,再有12组图片,每套3至5幅不等,以打乱的次序(按统一定的)呈现给被试者,要求儿童依逻辑次序将每组图片重新排列,使得每一组图画可以表示出一个故事,也就是要求被试者按故事情节排列次序。
有时间限制,速度快加分。6~7岁的儿童和智力可能有缺陷的较大儿童,从例题开始,接着进行第1题。8~16岁的儿章从例题开始,接着进行第3题。本测验连续三道题不能通过即停测。
(5)算术:共有19题。前四题呈现图片卡,到15题应按指导手册上所列文字由主试者以口述实施,而16到19题则呈现题卡由被试者朗读作答。但被试者若有视觉或阅读上的困难,可由主试者代为朗读。
6~7岁的儿童和智力可能有缺陷的较大儿童,从第1题开始;7岁以上儿童则从第5题或以后开始。
被试者作答时,不得使用纸和笔,只能心算。连续三道题不能通过即停测。
(6)积木:又称积木图案。共有11题。泼测验是将9块积木(每个积木两面是红色,两面是白色,_曲面红白各半)交给儿童,然后要求按呈现给他的图案拼摆出来。
共有11张图案样子,其中有的由4块积木摆成,有的由9块摆成。
6~7岁的儿童和智力可能有缺陷的较大儿童,从第1题开始;8―16岁的儿童从第3题开始。连续两张图不能通过时,应即停测。
(7)词汇:32张词汇小卡片,每张上面分别横写着一个词。主试者口述时亦同时呈现词汇卡片,被试者则须以口述方式回答问题,要求儿童对读给他听或看的词加以解释。
6~7岁的儿童和智力可能有缺陷的较大儿童,从第1题开始;7岁以上的儿童从第4题或以后开始。连续五道题不能通过,即停测。
(8)拼图:又称物体拼配。共有4题(外加一例题)。向被试者呈现(按规定要求)一套切割成曲线的拼板,要求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物体(即女孩、马、汽车及脸,)。
例题及1、2题告诉被试者名称,3、4题不告诉被试者名称。全体儿童都从例题开始,然后进行图1的测验。所有儿童都接受全部四个题的拼图测验。
(9)理解:共有17题,这些题目所涉及的问题包括一些与自然、人际关系及社会活动等有关的情境,它要求被试者解释为什么要遵守某种社会规则和为什么在某种情况下一定要这么做等日常生活中的事件。
所有儿童都从第1题开始,连续四道题通不过时,应即停测。
(10)译码:这是一种符号替代测验。它分两种形式:译码甲是“图形对符号”(用于8岁以下的儿童)。
译码乙是“数字对符号”(用于8岁以及大于8岁的儿童)。
这个测验要求被试者按照所给的样子,把符号填人相应的数字下面或图形中间,既要正确又要迅速。
当例题练习完成后,儿童便开始正式测验。译码甲与译码乙的时限均为120秒钟。
(11)背数:一系列随机排列的数字组由主试者以每秒念1个数字的速度读给被试者听,要求即时复述,包括顺背8组(顺背从3位到10位)和倒背7组(从2位到8位)。
每题有两个测试形式,任何一道题两次试验都不能通过即停测。
本测验是语言量表中的替代(补充)测验,但是若因诊断上的需要,特别是应用因素分析来解释结果时,亦应将它列为实施的分测验。
(12)迷津:这是操作量表中的替代(补充)测验。共有一个例题另加9题正式测题。
被试者须从迷津中心人像开始,不穿越墙线(且需以连续绘线方式走到出口),要求被试者用铅笔正确地找出出口。
6~7岁的儿童和智力可能有缺陷的较大儿童,从例图开始,接着进行迷津1的测验;8~16岁的儿童从迷津4开始。连续两次失败即停测。
(二)测验的记分
1、实足年龄的计算。
实足年龄应准确计算,必须落实到几岁、几个月零几天,缺一不可。
算法是:先记下出生的年、月、日和测验日期,冉从测验日期中减去出牛日期,即得实龄。借位时每月都按30天计算。
被试者的准确实龄(几岁,几月,几天)是计算智力商数的依据,如果缺乏这种信息则被试者的智商从无查得。主试者对此万勿疏忽。
2、量表分和智商的换算。
在每个分测验中,题目都是按难度顺序排列的。填图、排列、算术、积木、拼图、译码,以及备用测验迷津有时间限制,另一些验不限制时间,应让被试者有适当时间来表明回答。对于有时间限制的项目,以反应的速度和正确性作为评分的依据,超过规定时间即使通过也记O分。提前完成的按提前时间的长短记奖励分。不限时间的项目,则按反应的质量给予不同的分数,有的项目通过时记1分,未通过记0分,如常识、类同的1~4题;有的项目按回答的质量分别记O、l或2分,如词汇、类同和理解测验。
按照记分规则所得的每一个测验的分数叫原始分(粗分)。主试者应将这些分数登人记分纸封面上相应的原始分栏内。粗分按手册上相应用表可转化成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的量表分。分别将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的量表分相加,便可得到言语量表分和操作量表分。再将二者相加,便可得到全量表分。
最后,根据相应用表换算成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
另外,与成人量表不同之处在于,WISC―RC提供的量表分是在儿童自己所属的年龄组内转换。
(三)结果的解释
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结果解释程序一样,按照智商的高低,智力水平可分为如下若干等级,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表1 智力等级分布表
智力等级
IQ的范围
人群中的理论分布比率(%)
极超常
≥130
2、2
超常
120~129
6、7
高于平常
110~119
16、1
平常
90~109
50、0
低于平常
80~89
16、1
边界
70~79
6、7
智力缺陷
≤69
2、2
表2智力缺陷的分等和百分位数
智力缺陷等级
IQ的分为
占智力缺陷的百分率(%)
轻度
50~69
85
中度
35~49
10
重度
20~34
3
极重度
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