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文学创作及风格。
2、体会本文选择不同景物渲染刻画主题的方法。
3、学习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和细腻优美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
2、训练学生在散文写作中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四、教学方法
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3、情境赏析法。如对五副画面的想象和理解。
五、教学安排:2课时
六、教学设计:读--品--悟
七、课前准备:
1、印发作者背景简介。
2、动员学生搜集咏秋的诗句,分两类:乐秋和悲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北方秋天的图画:辽阔蔚蓝的天空、人字形的南飞的大雁、金灿灿的玉米棒子、红艳艳的高粱穗子、果园里沉甸甸的果实……。古往今来,这些醉人的画面,唤起过人们多少诗情!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从我们学习过的文学作品中,不难看出,历史上咏秋的诗句,乐秋的少,悲秋的多,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有一个人对北方的秋更是钟情,他甚至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中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是谁呢?他就是现代作家郁达夫。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悲秋之作《故都的秋》。
整体感知
1、 解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看到本文的标题,你有怎样的感觉?(引导学生从字面上分析,讨论法)
故人西辞黄鹤楼、月是故乡明、故地重游……,这些词句给我们这样的感觉:故,有历史悠久,年湮代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人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有一种繁华退尽,荒凉落寞的意绪。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或北京,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深切的眷念以及悲凉之意。
“故都”指明描写的地点,不是现代繁华的首都北京,而是有着文化底蕴的文明古都;“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融合。
2、 播放配乐朗诵录音(或请个别学生为同学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基调,适当给与点评,美读法)
3、 作者在文章开头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郁达夫对故都的秋,可谓痴情!现在我们一起品味文章,品味这北国的秋味。
品读鉴赏
1、 本文的文眼是什么?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本文的文眼,即第一自然段中“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 第二段写什么内容?用什么样的手法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二段写南国之秋景及其特点,通过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 郁达夫满怀依恋,描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课文主体部分,作者按照“清”、“静”、“悲凉”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秋景。从第3至7自然段,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分别描绘了五幅图画。(学生快速阅读,然后讨论,发言,给每幅图画起名,教师总结)
庭院清秋
秋槐落蕊
五幅图画秋蝉残鸣
秋雨斜阳
清秋佳果
4、 集中赏析:选择其中一幅图画“庭院清秋”(第3段)。
“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道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调动学生想象,可以课前安排有绘画特长的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作两幅图画,课堂展示,让其他学生点评)
这是一幅巨大的画面,带有立体的美感。碧绿辽阔的天空做了画的背景:地面上,蓝色的牵牛花点缀期间,天与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灰色的驯鸽,一间破屋,院子里坐一个闲散的人,手捧一碗浓茶,举头望碧空,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画面有静有动,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完全融合在蓝天白花之中,体现出故都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同时,这一画面又紧扣文眼,即故都秋的清、静和悲凉。
清: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静: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反衬)
悲凉: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一个人住着,在破壁腰中(破败,荒凉,落寞);一碗浓茶(苦涩);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闲散,百无聊赖);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而非紫色或红色;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而不是一丛丛青葱的茁壮(草木枯萎)。整幅图画里,作者颇具匠心地选用了冷色调,如青、蓝、灰、白等等,符合作者追求颓废忧郁的散文风格,又符合悲秋的意境。
这幅图画中,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情景交融。
思考:“清”、“静”是故都之秋景的自然特征,“悲凉”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我们应如何理解这种“悲凉”?(学生根据课前资料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这需要我们从作者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来理解。郁达夫一生清苦,生性敏感,他在自传中把自己的出生说成是“悲剧的出生”,天性中有一种落寞颓唐的情调。本文写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郁达夫早已饱受人间的忧愁与辛酸,由于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他遭受到了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只好迁居杭州一带,依靠游山玩水来排遣现实的苦闷。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写下了这篇散文,将故都的秋味与自己的生活感受相融合。
悲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秋本身,总带有一点悲凉的色彩,而这样一个特定的战乱时代里,这样一个性格忧郁的知识分子,自然会生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无计可消除的悲凉。
小结: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碗茶,苦涩而清醇;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悲凉。
故都的秋,让郁达夫痴迷,让我们深爱!
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对剩下的图画进行赏析;思考中议论段落的作用;找出排比句。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味:清静悲凉
故都的秋景:
庭院清秋
秋槐落蕊
五幅图画秋蝉残鸣情景交融
秋雨斜阳
清秋佳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