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答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去打针 如果不是我的原因遭狗咬,要求药费由狗的主人出
2、找那个人谈判说明现在的感受,并且给他说明他这种做法的危害
3、要是像FBI那种机密地方搜就搜吧 ,要是小公司我选择离开,不信任员工的公司不值得为之努力
4、要搜的话先给我看搜查令 如果是合法的就让,必须是执法人员才行 必须有证件
5、打110要求警方处理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及答案详解——分析题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成仿吾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与其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个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的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教育学考研辅导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老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34.【答案要点】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一是他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四是她从已有的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她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她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
(2)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发生和本质、认识的发展过程。
答题提示:
第一问,要求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教育学考研原理,分析丁玲对成仿吾认识错误的原因。首先,考生应回顾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然后结合材料分析丁玲在对成仿吾的认识过程中,违背了认识论的哪些基本原理,也就是分析丁玲对成仿吾认识发生错误的原因。
从材料中可以提取出丁玲在认识成仿吾时所违背的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为保险起见,在分析原因时,应尽可能全面。
第二问,要求考生分析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启示。考生应从认识发展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第一问,从题目所蕴含的信息中,很容易找到答题的思路。
35.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有的经济现象。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不仅有私有制经济成分,也有国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他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不仅有公有制经济成分,也有私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他经济成分。但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在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问题时,有人以“八宝饭”为例做了形象比喻:八宝饭中的糯米是主要成分,没有糯米不是八宝饭,但糯米本身并不就是八宝饭;八宝饭里还有其他成分,红枣、莲子、核桃、花生、红豆、砂糖等,没有这些成分也不是八宝饭,但这些东西本身也不同于八宝饭。只有把糯米和其他成分组合在一起并以糯米为主才是八宝饭。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判断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35.【答案要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基础。在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决定这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占主体地位、旅游管理考研的所有制成分根本不同。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公有制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取得了多种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也因此得到改变和发展。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它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本质上符合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提供了前提,它否定了剥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它既有利于发展公有制经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成分的积极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第四,它既克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又克服了改革开放前经济体制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弊端,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题提示:
第一问,要求考生分析判断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标准答案要求分三个层次来分析:首先,指明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考研政治;其次,指出在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中,哪一种成分决定这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最后,说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性质不同的原因。
第二问,要求考生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标准答案要求从三个层次来分析:首先,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地位;其次,分析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最后,指明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问,要求考生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的主要表现。标准答案要求考生从两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指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次,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
36.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减租又称二五减租,即规定地主的地租一律照原租额减收25%,地租的最高额不得超过37.5%。减息的原则是“分半减息”,规定放贷的年利率最高不得超过10%。下表系1942年至1944年对北岳、大行等五个抗日根据地调查的数据。
农村各阶层户数及其所占土地的比例 (单位:%)
阶层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
其他
户
数
抗战前
3.6
7.2
28.4
54.0
5.0
1.8
减租后
2.4
6.7
38.0
47.0
2.5
3.4
土
地
抗战前
29.5
21.0
29.5
19.0
0.8
0.2
减租后
13.5
17.5
42.5
22.5
0.6
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当地土地流向及农村阶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简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意义。
(3)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主要任务。结合此表说明减租减息政策的局限性。
36.【答案要点】
(1)从上表可以看出,作为农村直接的剥削者,地主的户数在减少,土地占有率明显降低;直接的被剥削者,广大贫雇农的户数在减少,土地占有量有所增加;中农的户数和土地占有量明显增加。上述土地流向及各阶级、各阶层户数的增减,表明封建势力在削弱,农民的经济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阶级关系趋向缓和。
(2)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一方面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从而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爱国力量进行抗日的民族战争;另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进而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
(3)上表说明,封建势力虽然有所削弱,但封建的剥削关教育学考研辅 导系仍然存在,少数地主仍然占有较多的土地,广大农民,特别是贫雇农,占有的土地仍然较少,他们的经济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减租减息政策是一项适用于抗日战争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过渡性政策。要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
第一问,要求考生分析当地土地流向及农村阶级关系发生的变化。结合材料中给出的表格,分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首先,分别分析地主、贫雇农和中农的户数和土地占有率的变化;其次,从这些变化中,分析农村阶级关系发生的变化。
答题提示:可以根据表格中给出的数据得到答案。
第二问,要求考生阐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意义。标准答案要求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方面,从地主阶级的角度;另一方面,从农民的角度。
答题提示:运用辩证法,结合历史背景和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第三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中给出的表格说明减租减息的局限性。和第二问一样,考生仍需从地主阶级和农民的角度来分析;此外,还需要指出减租减息政策的适用范围,以及如何克服它的局限性。
答题提示:运用辩证法,结合历史背景和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37.
材料1
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单位资源的产生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是世界上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不平的50%,石油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材料2
“十一五”时期资源节约方面的主要指标
指标
2010年与2005年相比
属性(注)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降低20%
降低30%
由0.45增加到0.5
由55.8%提高到60%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注: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指标
指标
2010年与2005年相比
属性(注)
耕地保有量
减少0.3亿公顷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减少10%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增加1.8%
约束性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何种要求?
(2)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7.【答案要点】
(1)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使用效率低,资源约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继续沿用原有方式将难以维继,矿产、土地、森林等资源都难以承受。经济、社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大学考研发展。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做到:第一,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落实“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系列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第二,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第四,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发展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问,要求考生分析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的要求。首先,考生应分析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与含义;其次,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资源挑战;最后,分析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和转变的重要性。
答题提示:答题依据主要从材料1中获得,然后联系课本知识回答。
第二问,要求考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标准答案要求考生从三个层面来分析大学考研:首先,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其次,阐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性;最后,指出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措施。
答题提示:答题依据主要是材料2所提供的信息,联系课本的知识组织答案,重点注意答案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