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发展与演变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发展与演变
宫廷建筑是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皇宫是每个朝代最为重要的核心建筑,也是一个朝代的象征。秦朝咸阳宫、阿房宫,汉朝未央宫、长乐宫,唐朝太极宫、大明宫,还有我们最为熟悉的故宫等,都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
宫廷建筑的出现是由于社会阶级分化导致的,早在新石器中晚期的原始部落,就已经出现了建筑规模差异化的现象,房子分组而建,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其中最大的房子,就是用来给部落的统治者居住的,这其实也就是后来宫廷建筑的原型。
茅茨土阶
在人们还没有掌握用木材建造房屋的时候,会把素土夯实形成高高的方方的高台,把房子搭在土台上面,然后用茅草堆砌成屋顶,原始而质朴。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遗址等都属于茅茨土阶这个阶段的宫廷代表建筑。
二里头遗址可以算作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宫殿遗址,其建筑布局沿轴线作庭院布置,夯土台上有面阔8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这就是我国早期封闭庭院的样子,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也是我国最早的大规模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瓦的出现
瓦的出现让宫廷建筑的到了很大的发展,西周早期的宫殿遗址中便已经发现了瓦的存在,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的西周建筑遗址中,在在屋顶堆积中发现少量的瓦。据推测西周早期宫殿建筑开始在房顶局部用瓦,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房顶大部分盖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瓦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
高台宫室
古代建筑采用高台设计本意是防止潮湿和增加建筑稳固性,春秋战国时期这种高台式的宫廷建筑有了新的意义。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高台宫室,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10多米的土台若干座,在上面建殿堂屋宇,宫廷建筑的装饰与色彩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汉未央宫
汉代处于社会发展的上升时期,生产力的进步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未央宫是汉代第一座宫殿群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未央宫内总面积约5平方千米,亭台楼榭,山水沧池,井然罗布,殿堂超过40座。
未央宫的建筑形制对于后世的宫廷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宫城建筑奠定了格局基础,而后的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多个朝代也继续使用未央宫作为理政大殿,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宫殿建筑。
唐大明宫
经历了魏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朝成果,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这个时期的宫廷建筑进入成熟阶段,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大明宫是盛唐几百年的政治中心,整体为不规则的长方形,中轴线绵延数里将宫中的含元殿、宣德殿、紫宸殿等串联左右翔鸾与栖凤等门、殿大体对称。大明宫的中轴对称,三大殿制、宫门形制等,对中国后期宫殿建筑布局及形制产生了最直接的范本影响,直至清代宫殿依旧延续着这样的布局方式。
明清故宫
我们熟悉的故宫,也就是明清时期的皇宫,当时叫做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明清时期建筑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空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空间上讲究层次。
紫禁城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整组宫殿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布局与形制均严格按照封建礼制,映现出帝王的权威。
ps:图片来自网络
如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