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院到底是指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里面的楼基本都是赫鲁晓夫楼的模样,以2居室到4居室居多。
部委大院,就是国家部级机关单位的家属大院,比如外交部、国防部、财政部,等等的家属院,北京大约90多个部委。
军队大院,就是驻京部队的大院,给军队好像是团级干部以上的家属和一些军人住的家属院。比如后勤部队大院,海军大院,海军航空兵大院,陆军大院等等。
国企职工大院,北京有大约70多个央企总部,还有很多中小国企,这些央企国企的员工在70年代到98年分了公房,基本就是这些国企央企买一块地,然后给这些职工家属盖楼分房,这种大院相当于小区,有些是一个小区几栋楼,几个单位的人分掉这几栋楼。比如中铁XX局家属院,中国建筑集团XX家属院,首钢XX家属院。
事业单位家属院。那就更多了,比如什么XX厂,XX局,XX所,XX医院,他们就把员工分散到一个某个小区,也就是说这些单位买这些公房,但是分开买,一个小区买几套房,然后把这些房分给了当时的自己的员工,后来按工龄买房。有些单位是自己盖一栋楼,修院墙,当自己单位的家属院。
因为这些楼都是49年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到90年代盖好的“新楼”,这种板楼,刚盖好30多年,没必要拆掉,就继续使用到房龄到期为止,所以目前这些家属大院还都保存着。北京的城市化比其他城市都早,其他城市在上世纪70年代还一片平房时,北京4环内已经是差不多现在的模样了,把高层公寓楼和那些CBD新楼去掉,基本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原貌了,没太大改动。所以那个时代没有房地产开发商,北京的居民区都是以单位家属院的形式出现的,都是里面几栋楼,外面砌围墙,安铁栅栏,有大门,区别在于级别高的有军人站岗罢了。
住大院的人,大概率是上世纪60到本世纪初,家里有人在这个单位上班,并且有一定工龄(也就是混到一定级别),然后分到房子的人以及他们的后代。能住上这种板楼的人大多是20世纪40到70年代来京的京一代以及他们的京二代三代们,建国后第一批外地来京人员中的佼佼者或者叫幸运儿。当然现在很多人把房卖掉了,搬家了,所以里面住的人就不绝对是能够按照上面信息来推测了。很多外地来京职工,商人,也买了这种公房。
住塔楼的一般都是90年代后来京的外地人,以及京一代已经在京90年以上的曾有老宅的拆迁户。拆迁户一般住回迁楼,而外地买家大多是买商品房。当然有些住家属大院的人,也同样拥有拆迁房,所以也能分到回迁楼。一些98年以后解决员工住房问题的单位,也盖了很多塔楼型的家属院,他们那个就不叫家属院了,叫做XXX小区,其实就是XX单位子弟职工的家属小区。
所以住大院的,大多是:上个世纪的军官、机关高干(现在这群人还住不住那里,我就不知道了,我也不能去敲人家门问人家吧)、企事业单位的中小干部,文艺工作者、上世纪的科研工作者,大学教授,以及他们的子女家属,等等吧。有富贵成员,但大多数并不是,算是北京的中等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