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1》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理应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学这篇老课文,就必须立足新课程背景做新的文本审视教学处理,注重阅读感悟,着力言意兼得,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难点: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课型:精读教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2.教学课件、课文插图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亚里士多德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2.小组内初步交流。四、自主读书,诱导感悟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引出问题。板书课题,齐读分析课题。二、整体感知,把握主题。1.老师这里有两个玩具球,一大一小。我们用它们来代表10磅重的铁球和1磅重的铁球。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结果会怎样?(教师做两个玩具球同时下落的试验,两个球同时落在讲桌桌面上。)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物理现象。可是,就在1590年,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个现象,因为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那么关于这两个铁球怎样落地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多媒体出示)。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段话强调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结论?读中分析。要是按照这样的说法,这两个铁球应该怎样从空中落下来?(多媒体演示)a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怀疑么?为什么?对他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答案。b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一个人怀疑,许多人责备。什么是“责备”?(指导学生读人们指责的话:“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2.当时人们对这样的说法毫不怀疑。可是有一位年仅25岁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读了这句话,他是怎么想的,他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品读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是怎么试验的。先看看他思考的过程。(出示课件)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①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②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学生读这段话思考:一个事实得出两个结论,自然要引起伽利略的怀疑。这里说的“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两个结论”指的是什么?(多媒体演示两个结论的推导过程)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体验一下怎样严谨地思考问题。(学生练习两分钟,同桌互相说,指名练习说。)(二)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1.伽利略不但通过思考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他还用试验来验证自己的怀疑。课文写伽利略做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一句话,在文中找出这句话读读。一边读一边去品味,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结果如何?(1)提问: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他为什么这样做?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指导学生再读伽利略做试验的句子。)于是他就得出了结论——(生读)“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2)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⑤过渡:伽利略已经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为什么还要做一次公开试验?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2.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①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塔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⑤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课文是怎样把他的这种精神表现出来的?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出示课件: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师:请看这句话是书上的原文。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10磅重的铁球的速度就是1磅重的铁球的10倍,那么按照课文的这种说法,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吗?有没有其他情况?请你审视这句话的说法是不是很严谨。课文的表述有漏洞,怎么修改就严谨了?把课文中的“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一句话改为“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结全文: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六、课堂延伸: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板书设计: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一快一慢分析问题自己试验不迷信权威献身科学公开试验教学反思:《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学说真理产生怀疑,经过反复试验证明了亚里土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然后走上比萨斜塔把结论公诸于世。课文表现了伽利略独立的人格、科学的精神和宏大的境界。伽利略读到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在同一高处同时下落重的先着地轻的后着地的说法后,没有盲目地相信,而是设想了一种特殊的情况: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下落,跟10磅重的铁球相比又会怎样?然后他运用亚里土多德观点进行严谨而清晰的推理,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因为推理过程的严谨和清晰,伽利略开始怀疑亚里土多德观点的正确性。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三点:首先是思考之前,别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甚至信奉到把他的观点当作人类的真理,不容任何人置疑,他仍然要进行理性的思考:这个观点对不对?记得梭罗说过,不论是哪一种源于祖传的思想和行为,在你没有验证之前,都不可轻信。在学术面前,在人格层面,庶民与伟人平等,没有谁高高在上,没有谁只有听从的份儿而不可以思考。这是一种理性,一种尊严,一种独立的人格。其次是在思考过程中,他始终没有认定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正确的,而是采取假设的办法——“如果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使得推理可以进行。再次是思考之后,他看到结果不合情理,但并不是马上否定亚里土多德的说法,而是怀疑其说法,多么理性、严谨。这个过程中,理性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严谨的推理交融在一起,展现着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境界。怀疑过后,“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进行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土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反复”一词。“反复”看上去似乎与“许多次”同义,实际上,这里没有用“重复”而选用“反复”一词,意味着这许多次试验可能会涉及到各种因素的变化,如高度、球体的质地、两球重量的比例等,这意味着伽利略在对它能想到的各种情况进行试验,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才能经得起推敲和检验,才能站得住。他对科学、对试验结果的负责任,从这种周密的试验过程中体现出来。至此,他已经完成了对自由落体试验的原理的研究,得出了结论。进行公开试验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再次验证,而是为了将结论公诸于众,是为了让人类走出认识的误区,认识真相,让人类在此基础上再去思考、再去研究、再去发现,让人类的认识不断进步、思想不断发展。这个过程中,伽利略的研究针对的是亚里土多德的观点和人类思想和认识的停滞,他绝不是为了以此挑战权威。伽利略的研究一直是冲着真理去的,支撑他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良知和境界。不仅如此,他对前贤仍保持应有的尊重,你看,他的思考过程就是在运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成果,它运用试验来研究自由落体的原理,是阿基米德实验物理学的延续。其实,伽利略的理性精神、独立人格和宏大境界,正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表现。如果不是这样,人类思想史和科学史上这一闪耀光辉的事件的主角就不会是伽利略。文章在写伽利略进行研究的同时,用了两个自然段写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反对亚里士多德的人的责备、嘲讽。这两个自然段的价值在于描绘出当时弥漫欧洲的社会风貌、集体的无意识。这就从社会背景的角度烘托出伽利略的思考和试验对推动人类认识进步所起到的价值。这篇文章清晰而理性的叙述、精当的结构、严谨的用词,与所叙述的人和事件的内涵极其融合,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百密一疏,文章在第三自然段写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时候,“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一句,缺少了“同一高处”的意思,从而使“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变成非唯一的结论。这显然是一个缺憾。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我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段,尤其是伽利略思考的过程和反复做试验的过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揣摩、理解、内化,把文中严谨的逻辑思维过程,周密科学的试验过程,事实胜于雄辩的公开试验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心里。从而,不仅使学生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还知道他为什么不迷信权威,感受他是怎样思考和做试验的,使学生在倾听与交流中受到精神的感染、思想的启迪和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