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你怎么看厦大教授刘连泰的《文科博士们,春节回家能不能别装》?

你怎么看厦大教授刘连泰的《文科博士们,春节回家能不能别装》?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你怎么看厦大教授刘连泰的《文科博士们,春节回家能不能别装》?

中国现在的社会出现一股不正风气,到处都是彰显所谓的个性,这个社会的纯洁度在不断下降。有的人对于春节的充满怨言,有的人对春节充满祝福,其实喜欢春节的人,说明思想是正常的人,喜欢和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的人是正常的人。如果看什么也是毛病,对什么事情都要挑题,那么就是病态的人。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文化古国,中国的文化之所可以流传到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一种传承,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就是中国的文化,爱国、爱家、爱亲人!但是现在总有些所谓的名人,在不断的抹黑一些事情,把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这叫人觉得十分的可笑和可怜。

最近有一个文章是厦门大学教授刘连泰写的《文科博士们,春节回家能不能别装》,这个文章我粗略的看了一下,觉得其实就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的反感。其实春节是一个家人团聚的时刻,是全国人民过年的时刻,这一刻是大家高高兴兴,无拘无束的在一起欢乐的时刻,没什么讲究,没什么高低之分。

中国人是过年是一种对家的眷恋,对故乡的思念,这是一种赤子之心。如果你对这样的感情很淡然的话,那么你可以不过年,如果你对家里面的亲人朋友有看法的话,那么你也可以不必回家。如果认为自己有故乡,认为自己有家人和朋友,那么就要融入其中,不要因为自己的一点成绩就笑话别人,那样的话你自己才是无趣之人。

过年就是过年,回到自己的家乡,见到父老乡亲,你就要接受他们。人的一生有高有低,起伏不定。只要自己的心里面永远有一份真诚,那么你走到哪里也是一个受人尊重的人,如果你心里有的就是自己,那么到哪里,你也是一个自私的人,不会被人喜欢。我觉得过年就是过年,不必讲那么多大道理。

认真看完刘连泰教授的这篇小文,写的很好,也很有感触,我虽然不是博士,但是是文科生,对于文科生大都多愁善感,感性大于理性,这一点是有同感,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太过感性,过分煽情,因为自己是文科博士,因为自己多喝了几年墨水,就非要乡亲们夹道欢迎对你高看两眼,如若不然,就硬是要挤出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悲情,那恐怕都要对其嗤之以鼻了。

你返乡不因为你是博士,仅因为那里有你的亲人。很喜欢刘连泰教授说的这句话,因为家乡有你最亲最爱的人,你才会不远千里风尘仆仆赶回去。而回去之后,不管遇到好的风俗或是所谓不好的事情,都要理性对待。举个例子,不能因为之前在你看来又笨又丑的小学同学,现在开着豪车,住着洋房,而你满腹经纶,口袋缺空空如也,而愤世嫉俗,完全忽视别人的劳动成果,只要是正当劳动得来,都应该尊重。

其实刘连泰教授口中的文科博士倒是有点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文科博士,被乡亲们些许不屑的“一个月赚多少钱”质问后,那个用浮华虚名构造起来的精神世界顷刻间土崩瓦解,又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袍,只好玩弄“茴”字三种写法的玄虚,好艰难维护自己文科博士的尊严。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一种无奈。勤学苦读数十载,结果大多只能卖弄文墨,既不能改变自己现状,也不能改变家乡风貌,只能黯然踏上归程。

最后想说,春节是全家团聚的日子,就应该欢聚一堂,拉拉家常,热闹热闹,亦或是田间小路走一走,感受家乡淳朴的气息,人生而平等,都应该相互尊重,只有你平心静气待人,他人才会以真情回报,希望所谓的“装文化”能一点点消失。

大家都不是塑料袋,何必要装呢?

前段时间看鸡汤,读到一句话比较喜欢,给大家分享一下:成长于很多人而言就是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而对于另一些人而言,成长就是变成了自己最喜欢的样子。愿我们都是后者。这句话对我们的文科博士返乡过年,各种煽情文字、无病呻吟在适合不过了。只不过是大家都成长了,不管是儿时的玩伴,还是家乡的风景,都随着时间发生了变化,都走向了成长的道路。不管是“文科博士返乡记”,还是加强版的“农村是狼文化”,再到后来的地方版的“从一而终的生活也是一种痛苦”。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文科博士的无病呻吟。既然改变不了农村的文化,又何苦为难自己,用一些看似风雅的文字伪装自己、抬高自己的身价呢?

看了刘连泰教授的《文科博士们,春节回家能不能别装》,我觉得说的是一件实事,很有文采,抨击性也很强。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喜欢,反正我是很喜欢。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农村孩子过年回家也是种种事情不理解、看不惯,但是你如果去深究、去思考研究一下,农村的这种文化才是我们最本质的文化。那个出来求学、奋斗的人是容易的,矫情的文字谁写不出来呀?那种悲天悯人或者孤独彷徨的情结,都曾经有过,但是这种情结下的文字,自己知道就好,没必要在过年回家之际发表这样的文字来引发关注或者是窝囊人。回家的时间本身就不长,有发那么多的时间,还不如多陪陪父母、多陪陪孩子,出门感受一下农村的风景那才是生你养你的地方!

“装”文化的兴起,是社会的一种劣象,还是安下心来、脚踏实地的看看农村的风景、陪陪农村的人吧!

刘连泰教授的这篇文章,写的真是字字直指本心,戳破了那写回家过年,装来装去的斯文人。教授写给的是那些文科博士,可映射的确实类似的那一批人。过年回家,到了故乡,没有近乡情怯,有的是虚伪的豪情,装来装去,实在没有意思,还惹人烦。

教授文中的文科博士,回到故乡,没有受到想象中的欢迎,想象中的崇拜,就大发豪情,悲悲切切。社会在进步,人们尊重的是知识,不是学位。自以为顶着博士的帽子,高人一等。可如今的社会不是过去的封建社会,只有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算。家乡的人们也许没有那些博士有文化,可是各有各的专长,叫那些博士去种地,去打药,他们也做不到,也是小学生。没有谁比谁高贵,只是觉得自己没有受到景仰般的注目,就明嘲暗讽。殊不知,不是别人把你看低了,是自己把自己看高了。

再说,过年回到家乡,是为了过年的。是为了孝敬父母,看看从小长大的故乡,那么纯朴的乡情。如果装来装去,就算别人高看一眼,就觉得自己很成功吗?在自己长大的地方装,是为了弥补自己在外边无能受冷的现状吗?自己的家乡,邻里之间纯朴的感情,因为那些人的装,变了味道。

莫名的反感那些装的人,如果是真的厉害,真的成功,就如同饱满的麦子一样,是低下头的,低调谦逊。刘教授的这篇文章,是最合时宜的,希望可以唤醒那些人。不要太装,尤其是在自己最亲的人,最亲的故乡。

羊年朋友圈里比较火的文章《文科博士返乡手记》说一个博士回家之后,看见以前小学没毕业的同学买了车嘚瑟的样子,觉得恶心,文科博士觉得农村人不懂得尊重知识!而我觉得你有知识文化,那你也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是么?人家靠自己没偷没抢,靠自己努力汗水赚钱买车,嘚瑟几下就文科博士就看不惯,都不知道文科博士什么心胸。文科博士指出农村习俗都变了,没有以前有人情味了。其实农村历来都是恶俗的,只是小的时候生活在农村没有生活压力,没有烦恼,看不到这些问题,等长大了,发现以前都是假的,感觉很是心痛。文科博士说的对,现在农村越来越恶俗了。于是文科博士感觉到了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发发牢骚,然后拍拍屁股回城市了。我就怀疑那些有能力发现问题的人是不是有能力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不了,或是逃避问题,那发现问题的意义有什么用?文科博士的文章里到处透露了悲哀,很是消极,而这消极中的无奈最为显著。

咱们再来看刘连泰的文章,刘连泰大概是说我博士生导师都没有装逼,你个博士生但是先装起逼来,文章里大概是嘲笑文科博士生穷酸样装逼不成反被无知青年教育。

刘教授非常犀利得说,“就为了您假装出来的那点田园牧歌情结,家乡人就该永远“采菊东篱下”?就为了您想象出来的这点温情脉脉,家乡人就该继续“锄禾日当午”。自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农民出去打工了,赚钱了,而博士生出去求学了,结果春节期间大家都回到家乡,博士生慨叹以前农村的淳朴哪去了?事实上,大家都出去打工了,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博士生觉得农村文化有问题啊,他们都歧视没钱的文科博士啊!刘连泰教授大概是说,你能出去求学,乡亲们就不能出去赚钱,过得好一点的日子吗?显得博士生心胸狭隘,有种读书人的假清高。

确实是这样吧,很多人念的书多了,就觉得自己很清高,但是内心的骄傲是掩饰不住的,他们时常看不起那些没读过书的人,很难对小学毕业的人的劳动成果做出肯定。这应该是中国读书人的通病,从古至今都有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