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靖国神社到底是怎么回事?

靖国神社到底是怎么回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靖国神社到底是怎么回事?

靖国神社靖国神社是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坂的一座神社。该神社供奉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军国侵略主义战死的军人及军属,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日军官兵及殖民地募集兵。靖国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一直由日本军方专门管理,是国家神道的象征;在二战后,遵循政教分离原则,改组为宗教法人。由于靖国的祭祀对象包括了14名甲级战犯,使得该神社被东亚各国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而备具争议性。

1945年,联合国占领军总司令部曾准备废除靖国神社,为此靖国神社举行“临时大招魂祭奠”,把许多未死的人也来祭祀。后改为宗教法人才得以幸存。1955年以后,自民党5次提出《靖国神社法案》,要求将靖国神社改为“特殊法人”,试图将之国营化。1974年,由于日本社会的广泛抗议,才没有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活动曾有所收敛。但自1975年三木首相以私人身份参拜靖国神社以来,日本政府的某些官员,不顾国内外舆论反对,不断有前往靖国神社进行“慰灵祭”活动,引起了一切爱好和平人民的不满与愤慨。

靖国神社是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坂的一座神社,社格是别格官币社,本殿构造为神明造,例祭为每年的4月21日-23日和10月17日-20日。该神社供奉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帝国战死的军人及军属,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日军官兵及殖民地募集兵,性质上类似华人社会的忠烈祠。靖国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一直由日本军方专门管理,是国家神道的象征;在二战后,遵循政教分离原则,改组为宗教法人。 靖国神社是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坂的一座神社。该神社供奉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军国侵略主义战死的军人及军属,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日军官兵及殖民地募集兵。靖国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一直由日本军方专门管理,是国家神道的象征;在二战后,遵循政教分离原则,改组为宗教法人。由于靖国的祭祀对象包括了14名甲级战犯,使得该神社被东亚各国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而备具争议性。

靖国神社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北,前身是“东京招魂社”,最初的意图为了给在明治维新内战(戊辰战争)中,为辅佐天皇而死去的三千多官兵“招魂”,1869年6月由明治政府设立。1879年6月正式改称为“靖国神社”。“靖国”是“镇护国家”的意思。因此,靖国神社不同于一般的神社,是专门祭祀死在战场的军人的神社,它在日本大大小小8万多个神社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靖国神社总面积10万余平方米,正门前是高25米、长34米的大牌坊(日本人称“鸟居”)。大门外两侧是建于1935年的两座10余米高的石灯笼状纪念塔,碑文上写道“追慕景仰为皇运的扩展而献身的尽忠靖国之士和遗烈”。塔身底座嵌有16块浮雕,描绘了甲午战争等历次战争的画面,并都配有文字说明。其中有明治27年(1894年)9月17日海战,“联合舰队击破清国北洋水师”;明治33年(1900年)7月14日“我军占领天津城”;昭和7年(1932年)2月22日上海附近空战,“我军击落敌机”等。这些浮雕在变相地炫耀日军当年帝国军人“武功伟业”。神社殿堂东侧有一栋占地近一万平方米的建筑,名为“游就馆”。以前主要陈列从各国掠夺来的战利品,炫耀“皇军”的“赫赫战功”。如今展出的多为战死者的遗物,其中有前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的军礼服和“神风突击队”队员的遗书等。“游就馆”外的空地上摆放着火炮、鱼雷等,此外,还有悼念在战争中殉职的战马、军犬和军鸽的慰灵碑。 靖国神社中还有一座被称为灵玺簿奉安殿的大殿。它建于昭和47年,供奉有明治维新以来250万军人的灵位,包括日本历次对外侵略战争中死亡的军人的灵位。

每年4月21日-23日和10月17日-19日,神社都要举行春秋两次盛大的祭奠活动,特别是每年的“8·15”战败纪念日那天,靖国神社更是迎来一批一批的右翼政客、参加过战争的老兵以及战争中阵亡士兵的遗族们前来祭典。

在近代历史上,靖国神社的名字是与战刀和征伐相联系的,折射着日本向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发展,走对外侵略的道路,最后失败的轨迹。靖国神社一直由陆军省和海军省负责管辖(其他神社均由内务省管辖)。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出于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军国主义者们编织出种种神话,用“靖国思想”驱使士兵在战场上冲杀。“靖国思想”要士兵们相信,效命沙场如樱花飘落,其魂可在靖国神社内找到归宿,作为“靖国祭神”万世不灭,受人景仰。在此谎言的煽动下,无数士兵暴尸于异国荒野。

靖国神社供奉甲级战犯是军国主义势力膨胀的产物

日本战败投降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占领军进驻日本,与亚洲各国一起,对日本的战争罪犯进行了清理。按照战争犯罪严重程度,被分为甲、乙、丙三级。当时在中国国内审判的多属乙、丙级战犯。特别罪大恶极的送交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理。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甲级战犯共有14名,其中特别罪大恶极的原日本首相东条英机等7人于1948年12月在东京被处以绞刑。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的抚顺和太原的管理所共关押过1062名战犯,其中的1017名战犯因认罪态度较好,我国政府于1956年夏天分3次对这些人宣布免于起诉,释放回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名义判刑的有45名,至1964年也全部释放回国。经过中国政府和平的、人道主义的教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回到日本后都热心于日中友好,成了和平反战的斗士。

与此同时,靖国神社虽然降为一般的宗教团体,但供奉战争亡灵的灵位并没有撤除,军国主义的遗老遗少们也没有停止翻案活动,他们在日本保守政党自民党内右翼势力的支持下,一直力图使靖国神社重新归国家管理,实现日本政要的正式参拜。靖国神社认为,合祭甲级战犯本来就只是一个“暂时保留”的问题,合祭本身有“法律根据”。因为在1953年日本第十六届国会上,以对旧军人进行补助为目的的《援护法》进一步被修改,修改后的法律决定对受刑战犯的遗族也发给“遗族年金”。根据这一法律,靖国神社认为战犯们的权利在社会上已得到恢复。

靖国神社领导层曾密商甲级战犯合祭问题

据日本报刊透露,早在20世纪50年代,靖国神社的最高领导层就曾对甲级战犯的合祭问题进行过密商,得出了“不妨”的结论。

经过密谋,靖国神社决定等过了按佛教所说的“33次忌日”(被判绞刑的7名甲级战犯在1948年伏法,从1945年日本投降时算起,1978年适值“33次忌日”)之后再行合祭。作为第一步,靖国神社首先把乙、丙级战犯的灵位放进靖国神社祭祀。1978年10月17日,靖国神社举行例行“秋祭”时,正式把14名甲级战犯的灵位放进了靖国神社。这14名甲级战犯中,除了原首相东条英机,还有原大将板垣征四郎、原大将土肥原贤二、原大将松井石根、原大将木村兵太郎、原中将武藤章、原首相广田弘毅等。另1000多名被处决的乙级和丙级战犯也被合祀其中。至今,靖国神社供奉着246万多个灵位,其中210万个是二战亡灵。

顺便说一下,1948年12月23日东条英机等被处以绞刑后,当时战犯的辩护律师三文字等偷偷从横滨的火葬场把7个战犯的骨灰弄出,作为“殉国七士”葬在爱知县幡豆郡的三根山。这一行动是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直到半年以后,新闻媒体才向社会披露此事,甚至担任战犯遗族会--“白菊遗族会”会长的木村兵太郎的妻子、“日本遗族会”的负责人等,也是在事后才接到报告。

靖国神社是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坂的一座神社,社格是别格官币社,本殿构造为神明造,例祭为每年的4月21日-23日和10月17日-20日。该神社供奉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帝国战死的军人及军属,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日军官兵及殖民地募集兵,性质上类似华人社会的忠烈祠。靖国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一直由日本军方专门管理,是国家神道的象征;在二战后,遵循政教分离原则,改组为宗教法人。

由于靖国的祭祀对象包括了14名甲级战犯,2000多名乙、丙级战犯,使得该神社被东亚各国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而备具争议性。

“靖国神社”的历史不过百余年,最初的教义是:通过祭祀来安抚冤魂,以免给人们带来灾难。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祭祀之地却变成了供奉二战战犯灵位的地方,而且因为战后日本政府首相和议员等政界要人的参拜,给本来就阴魂不散并且兴风作浪的日本右翼势力作伥,同时也极大地伤害了曾经饱受日本反对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活动反对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活动军国主义侵略的广大国家和人民的感情,引起了无数人的强烈愤慨。

建于1869年8月6日(明治2年6月29日),原称“东京招魂社”,以纪念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内战戊辰战争中为恢复明治天皇权力而牺牲的军人。在1879年(明治12年),东京招魂社改名为靖国神社;“靖国”来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吾以靖国也”,意为使国家安定。靖国神社在明治维新后是供奉为日本战死的军人,包括甲午战争(1894-5年),日俄战争(1904-5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日本全国神社都由内务省管理,唯独是靖国神社由军方管理。现时存放着接近250万名为日本战死者的灵位,其中有210万死于二战,包括14名二战甲级战犯和约2000名乙、丙级战犯的牌位。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战败后,因为日本的战后和平宪法第9条说明要分开政府和宗教,靖国神社选择了变成一个非政府旗下的宗教机构。

在靖国神社供奉的阵亡二战日军军人当中,被征入伍的的台湾和韩国人也在内。还有,靖国神社也在1978年秘密将14个被盟国远东军事法庭入罪和处决的甲级战犯放入它们供奉的名字里。这些甲级战犯包括首相东条英机和外相广田弘毅。正由于这班主要战犯的灵位也同时供奉于神社内,所以每当日本政要前往靖国神社参拜,都会引起邻近二战期间遭受过日本侵略的国家及人民的反对。而近年日本政治环境右翼化,领袖频频前往作官式参拜,因而使邻近受害国家政府和民众的抗议加剧。日本国内对于领袖或官员参拜靖国神社亦有正反两极化的反应,许多人认为官员只能在非公务时间以私人身份参拜,前往参拜时并不得利用公务车或其他行政资源,否则就是违背了政教分离的精神。

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终战纪念日”的时候,很多日本国民都去靖国神社去纪念战死了的亲友。而且,有参与过“大东亚战争”的日军军人也在这一天穿上军衣去参拜战死的同僚。这个宗教机构的争议升温的原因是由于有日本政府的官员,包括首相和内阁成员,在极具有象征色彩的“终战纪念日”参拜靖国神社。因为有些日本高级官员参拜供奉战犯的神社,被日本侵略过的亚洲国家质疑日本对过去侵略战争的态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靖国神社曾经作为神风特攻队的出发仪式举办地。即使在现在,往往有日本二战退伍老兵在此举行各种悼念活动。身着二战时期日本旧军装,举行列队示威,口呼军国主义口号,因此,靖国神社也被认为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精神圣地之一。此外,靖国神社大门旁边一个纪念碑上的浮雕,一幅描绘的是中日甲午海战,另一幅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入侵上海。都是正面描绘当时日本军队如何“英勇”作战的,这是不折不扣美化当年侵略战争的做法,也令中国人民非常不快。为日本政府官员参拜靖国神社辩解的人认为,神社的废存早在1945年10月已由当时占领日本的联合国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决定,所以靖国神社已和军国主义没有关连,只是一座普通的宗教场所,民间人士在神社内对军国主义的祭祀只是个别人的立场。靖国神社实际上并不具有任何影响力,因为美国已经牢牢控制着日本的对外政策与军事,靖国神社充其量只能成为怀旧右派的纪念碑 。

1945年,联合国占领军总司令部曾准备废除靖国神社,为此靖国神社举行“临时大招魂祭奠”,把许多未死的人也来祭祀。后改为宗教法人才得以幸存。1955年以后,自民党5次提出《靖国神社法案》,要求将靖国神社改为“特殊法人”,试图将之国营化。1974年,由于日本社会的广泛抗议,才没有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活动曾有所收敛。但自1975年三木首相以私人身份参拜靖国神社以来,日本政府的某些官员,不顾国内外舆论反对,不断有前往靖国神社进行“慰灵祭”活动,引起了一切爱好和平人民的不满与愤慨。

靖国神社靖国神社是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坂的一座神社。该神社供奉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军国侵略主义战死的军人及军属,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日军官兵及殖民地募集兵。靖国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一直由日本军方专门管理,是国家神道的象征;在二战后,遵循政教分离原则,改组为宗教法人。由于靖国的祭祀对象包括了14名甲级战犯,使得该神社被东亚各国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而备具争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