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功效与作用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蜈蚣别称百足虫、天龙等,为蜈蚣科昆虫少棘巨蜈蚣的全体,全国各地均有生产,以干燥全体入药。
蜈蚣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具有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
功效与作用
1、息风止痉:蜈蚣辛温有毒,有类似全蝎的息风止痉之效,且作用和温燥毒烈之性更强,二者常相须为用,可用于治疗痉挛抽搐;
2、攻毒散结:蜈蚣攻毒散结力强,外敷为主,亦可内服,可用于治疗疮疡肿毒、瘰疬结核;
3、通络止痛:蜈蚣有类似的通络止痛之效,常与祛风活血止痛、化痰通络之品配伍,可用于治疗风湿顽痹、顽固性偏正头痛。
使用禁忌
蜈蚣有毒,辛温走窜,故内服用量不宜过大,且不可长时间服用,需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以防中毒。
蜈蚣药性猛烈且有毒,多服易损害胎元,故孕妇忌用;蜈蚣走窜之力较强,有散血耗血之弊,故血虚生风者不宜单味药大剂量服用。
使用方法
蜈蚣可以煎汤服用,或入丸、散剂,也可研末外用。
生蜈蚣有毒,临床上多入煎剂或外用,焙制后毒性降低,便于粉碎,多入丸、散剂。
识别技巧
蜈蚣呈扁平长条形。由头部和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
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呈尾状,易脱落。质脆。气腥,味辛、微咸。以条大、头红、足红棕色、身墨绿色、头足完整、腹干瘦者为佳。
参考文献
陈信云.中药学 第3版[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01,220.
曾昭龙主编.实用临床中药学[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6,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