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痄腮

痄腮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痄腮

痄腮(mumps)是一种小儿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肿痛为主要特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外感风温邪毒。发病年龄以3岁以上儿童居多。本病预后一般良好,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少数患儿可因体质虚弱或邪毒炽盛而见邪陷心肝、毒窜睾腹等变证。西医学中的流行性腮腺炎,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mumps

虾蟆瘟、大头瘟、鸬鹚瘟、时行腮肿、搭腮肿、腮颌发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小儿科、中医科、传染科

其他

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

外感风温邪毒

病原学检查、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血象检查

若发现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出现邪陷心肝、毒窜睾腹等变证。

1、邪犯少阳 主要表现为轻微发热怕冷,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伴有头痛、咽喉红肿,饮食减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热毒壅盛 主要表现为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伴有烦躁不安,口渴想喝水,头痛呕吐,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饮食减少,大便秘结,小便量少而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3、邪陷心肝 主要表现为高热不退,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坚硬拒按;伴有烦躁不安,头痛,呕吐,神昏,嗜睡,颈项强直,反复抽搐;舌红,苔黄,脉弦数。 4、毒窜睾腹 主要表现为腮部肿胀同时或腮肿渐消时,男性多有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疼痛,女性多有一侧或两侧少腹疼痛,痛时拒按;伴有发热,小便色红,大便干结;舌红,苦黄,脉数。

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腮腺肿胀前7天至肿胀出现后9天均有传染性。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播。

本病多发于3岁以上儿童,尤其是5~15岁。2岁以下婴幼儿少见。无明显性别差异。

本病发病呈散发或流行。在儿童集体机构以及不良卫生条件居住地区的人群中易发生暴发性流行。

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多见。

本病的发生多为感受风温邪毒所致。基本病机为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病位主要在少阳,也可累及心、肝。

外感风温邪毒 感受风温时邪,从口鼻而入,侵犯足少阳胆经,邪毒壅阻于足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结于耳下腮部发为本病。若感邪较重,或素体虚弱,正不胜邪,邪从火化。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毒炽盛,邪陷厥阴,可导致高热、神昏、抽搐的变证。

本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肿痛为主要特征。轻症仅出现发热、耳下腮部漫肿。重症高热不退,耳下腮肿、疼痛明显。若伴神志不清,反复抽搐,或睾丸肿痛,少腹疼痛,为变证。

1、一般起病较急,初起可有发热恶寒,当日或次日即见腮部肿胀,通常先见于一侧,1~2日后波及对侧,也有两侧同时肿大,或始终限于一侧的。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四周蔓延,肿胀部位疼痛,张口进食且特别在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腮肿表面不红,边缘不清,触按有弹性,有轻度压痛,腮腺管口常见红肿。腮部肿大常在2~3日达高峰,此时全身症状也较前加重,再经4~5天后腮肿逐渐消退,全身症状逐渐消失。整个病程约1-2周。 2、较大患儿和青春期后,在患痄腮的同时,少数可发生睾丸肿痛和脘腹疼痛。亦有少数痄腮重症患儿,一般在腮肿高峰时会岀现高热、嗜睡、抽搐等。 3、本病由于邪热炽盛,循经侵及少阳,内陷厥阴,出现发热、呕吐、头痛、项强、睾丸窜痛肿胀等内陷厥阴之象

多伴有头痛、咽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

痄腮常见并发症有睾丸炎、附睾炎、胰腺炎等,也可并发脑膜炎等疾病。

1、出现睾丸肿痛、少腹疼痛等表现。 2、或伴有高热不退、神志不清、反复抽搐等症状。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1、出现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等表现。 2、或伴有头痛、咽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1、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 2、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传染科或儿科进行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暴露孩子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体格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避免造成不便。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家长陪同就诊。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7、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孩子出现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等症状有多久了?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其他不适,如头痛咽痛,食欲不振,或睾丸、少腹疼痛等? 4、发病前有接触过类似疾病的人群吗? 5、平时孩子体质如何?容易发生感冒? 6、有没有其他什么疾病? 7、有经过什么治疗吗? 8、最近做过什么检查吗?吃过什么药吗?

1、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等情况?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或检查会对孩子有别的影响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体温测量、血常规、血、尿淀粉酶测定、病原学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腮部形态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过敏史、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腮腺皮肤软硬及压痛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医生通常还需使用体温计进行体温测量,来初步判断病情轻重。

1、血常规 可见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继发细菌感染的患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2、血、尿淀粉酶测定 90%患儿发病早期有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增高,有助于该病的诊断。无腮腺肿大的脑膜炎患儿,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也可升高。故测定淀粉酶可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或其他病毒性脑膜炎相鉴别。 3、病原学检查 从患儿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用补体结合试验或ELSA法检测抗V和抗S两种抗体,S抗体在疾病早期的阳性率为75%,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证据。患病6~12个月后逐渐下降消失,病后两年达最低水平并持续存在。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发颐等疾病进行鉴别。

1、病史 腮腺炎流行期间,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主要表现 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诊断的主要依据。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疼痛感。通常一侧先肿大,然后继发于另一侧。口腔内颊粘膜腮腺管口可见红肿。 3、病程 腺肿胀持续4~5日开始消退,整个病程1~2周。常见并发睾丸炎、附睾炎、胰腺炎等疾病,也有并发脑膜炎的患者。 4、检查 病原学检查、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血象检查等,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发颐 发颐多为一侧腮部肿痛,无传染性,常继发于热病之后,表皮泛红,疼痛剧烈,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西医称化脓性腮腺炎。

本病西医无特异性治疗药物,主要为对症治疗。中医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基本治疗原则,同时配合外治法,促进腮肿消退。邪犯少阳属轻证,治以和解少阳,散结消肿;热毒蕴结属重症,治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变证当以清热解毒,息风开窍,或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邪犯少阳 (1)若发热严重的患者,可加用石膏。 (2)若咽喉肿痛的患者,可加用马勃、玄参、甘草。 (3)若饮食减少,呕吐的患者,可加用竹茹、陈皮。 2、热毒壅盛 (1)若发热严重的患者,可加用生石膏、知母。 (2)若腮部肿胀较重的患者,可加用夏枯草、蒲公英。 (3)若呕吐的患者,可加用竹茹。 (4)若大便秘结的患者,可加用大黄、玄明粉。 3、邪陷心肝 (1)若头痛剧烈,恶心呕吐的患者,可加用龙胆草、天竺黄、车前子。 (2)若神志昏迷的患者,可加服至宝丹。 (3)若抽搐频作的患者,可加服紫雪丹。 4、毒窜睾腹 (1)若睾丸肿大明显的患者,可加用青皮、莪术。 (2)若脘腹疼痛较重,且伴呕吐的患者,可去荔枝核,加用郁金、竹茹、半夏。 (3)若少腹疼痛严重,且伴腹胀便秘的患者,可加用生大黄、枳壳、木香。

1、邪犯少阳 (1)方药:柴胡葛根汤加减。 (2)常用中药:柴胡、黄芩、牛蒡子、葛根、桔梗、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夏枯草、赤芍、僵蚕。 (3)中成药:腮腺炎片、小儿清咽颗粒、金莲清热泡颗粒。 2、热毒壅盛 (1)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2)常用中药:柴胡、黄芩、黄连、连翘、板蓝根、升麻、牛蒡子、马勃、桔梗、玄参、薄荷、陈皮、僵蚕。 (3)中成药:清热解毒口服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3、邪陷心肝 (1)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2)常用中药:栀子、黄连、连翘、生甘草、水牛角、生地黄、生石膏、牡丹皮、赤芍、竹叶、玄参、芦根、钩藤、僵蚕。 (3)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紫雪散、小儿牛黄清心散。 2、毒窜睾腹 (1)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2)常用中药:龙胆草、栀子、黄芩、黄连、柴胡、川楝子、荔枝核、延胡索、桃仁。 (3)中成药:龙胆泻肝口服液。

腮腺炎片、小儿清咽颗粒、金莲清热泡颗粒、清热解毒口服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安宫牛黄丸、紫雪散、小儿牛黄清心散、龙胆泻肝口服液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不清楚是否需手术治疗。

1、药物外治 应用中药局部外敷,可缩短疗程,缓解症状,但应控制外敷时间,避免局部皮肤过敏。 (1)如意金黄散 取适量,以醋或茶水调,外敷患处,1日1~2次。适用于腮部肿痛的患者。若已破溃的患者禁止外用。 (2)玉枢丹 取适量,以醋或水调匀,外敷患处,1日2次。适用于腮部肿痛的患者。若已破溃的患者禁止外用。 (3)新鲜仙人掌 每次取一块,去刺,洗净后捣泥或切成薄片,贴敷患处,1日2次。适用于腮部肿痛的患者。 (4)新鲜败酱草 每次取适量,煎汤熏洗患处,1日2次。适用于腮部肿痛及毒窜睾腹变证。 2、针刺疗法 可取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关冲等穴温毒外袭的患者,加风池、少商;热毒蕴结的患者者,加商阳、曲池、大椎;睾丸肿痛的患者,加太冲、曲泉;惊厥神昏的患者,加水沟、十宣;脘腹疼痛的患者,加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用泻法,强刺激,1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或点刺放血。 3、激光疗法 用氮氖激光照射少商、合谷、阿是穴。每穴照射5~10分钟。适用于腮部肿痛。 4、灯火燋法 剪去头发,取一根火柴棒点燃,对准角孙、阳溪等穴位迅速灼灸。每日1次,连用3~4日。适用于腮部肿痛。 5、西医治疗 (1)对高热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或使用解热药. (2)严重头痛和并发睾丸炎的患者可酌情使用止痛药。 (3)合并睾丸炎时,用丁字带托住阴囊. (4)重症患儿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疗程3~5天. (5)合并胰腺炎时应禁食、静脉输液加用抗生素。

痄腮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痄腮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本病预后一般良好,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少数患儿可因体质虚弱或邪毒炽盛而见邪陷心肝、毒窜睾腹等变证。

1、少数患儿可因体质虚弱或邪毒炽盛而出现高热不退、神志不清、反复抽搐等症状。 2、若失治误治可导致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睾丸炎如累及两侧,可能影响生育。

本病预后一般良好,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本病极少数再度发病。如果引起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患儿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消化道隔离,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规律的作息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1、患儿因腮腺肿胀疼痛而情绪不宁,应耐心劝慰,防止哭闹过度加重病情。 2、根据患儿心理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看书、讲故事等,分散病儿的注意力,积极配合治疗。

1、中药汤剂应于饭前或饭后1-2小时服用,一般以温凉为宜。 2、局部敷药时,外敷范围应大于肿胀部位。 3、用药过程中,糊剂保持湿润,每次换药可先用等渗盐水洗净局部,并擦干。 4、用药后观察皮肤有无瘙痒及过敏情况。

1、周围环境应安静、整洁、舒适,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 2、严格执行呼吸道隔离制度,隔离期从小儿发病至腮腺肿胀消退5~7天后为止。 3、病儿高热时,应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消退为止。症状较轻者,可适当在室内活动。 4、高热汗出时,应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湿衣,使病儿舒适。 5、注意口腔清洁,饭前、食后要给予漱口。可用淡盐水、银花甘草水、等渗盐水等漱口。 6、出现睾丸肿大伴压痛感时,可对局部进行冷敷,用丁字形布带将睾丸托起以改善患儿局部症状。

1、注意观察腮腺肿胀的范围,程度及口腔颊黏膜、腮腺管口处有否红肿。 2、密切观察神志、体温、脉搏、舌苔、脉象的变化。 3、若出现呕吐、嗜睡及脑膜刺激症状者,应警惕并发脑膜炎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积极给予处理。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需要做血常规、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病原学检查等项目,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可选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酸、硬、辣等刺激性食物及鱼虾等发物,忌煎炸爆炒、熏烤食物,避免引起唾液增多,肿痛加剧。

1、宜吃平性及凉性食品,多吃新鲜瓜果蔬菜,如马齿苋、绿豆、赤小豆、西瓜等。 2、邪犯少阳的患者以富有营养的软食为宜,可选食莲心粥、百合荸荠羹等,以助清热解毒。 3、热毒壅盛的患者饮食宜进清淡流质,如牛奶、蛋汤等。 4、发热时,鼓励病儿多饮水,或用菊花、夏枯草泡茶代饮,以促进邪毒排泄。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食物。 4、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5、避免吃硬质粗糙、过咸的食物,如年糕、粽子等糯米类制品。

痄腮是较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可以预防本病的发生。 1、腮腺炎流行期间,易感儿应少去公共场所。幼儿园及小学要经常检查,有接触史及腮部肿痛的可疑患儿密切观察。 2、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或腮腺炎疫苗,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3、流行季节可口服板蓝根冲剂或金银花煎服,以防被传染。 4、平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护正气,防止受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