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妇人为什么 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为什么作者在最后两段把老妇人改为母亲?...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学生齐读相关片断.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提示:选择典型画面推想,如“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再如“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老妇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坐在那里,静静地.”她想了些什么?
又如,拂晓前,红军战士来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体,老妇人又拿出一支蜡烛点燃在烈士的坟头.“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
3.要求学生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明确:①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③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了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
六、分析文中的描写: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1.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一.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⑾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二.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三.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四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①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2、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5.“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为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6.师生共同品味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
这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希望以上答案能够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