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皮疮症状的图片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接触传染性脓疱疮
又称寻常型脓疱疮,传染性强,皮损初起为红色斑点或小丘疹,迅速转变成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疱壁薄,易破溃、糜烂,脓液干燥后形成蜜黄色厚痂。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面部等暴露部位为多。
病情严重者可有全身中毒症状,伴淋巴结炎,甚至引起败血症或急性肾小球肾炎。
深脓疱疮
又称臁疮,皮损初起为脓疱,渐向皮肤深部发展,表面有坏死和蛎壳状黑色厚痂,周围红肿明显,去除痂后可见边缘陡峭的碟状溃疡。
好发于小腿或臀部,患者自觉疼痛明显。
大疱性脓疱疮
皮损初起为米粒大小水疱或脓疱,迅速变为大疱,疱液先清澈后浑浊,疱壁先紧张后松弛,疱内可见半月状积脓,疱周红晕不明显,疱壁薄,易破溃,形成糜烂结痂,痂壳脱落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好发于面部躯干和四肢。
新生儿脓疱疮
见于新生儿的大疱性脓疱疮,起病急,传染性强。
皮损为广泛分布的多发性大脓疱,尼氏征阳性,疱周有红晕,破溃后形成红色糜烂面。可伴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易并发败血症、肺炎、脑膜炎而危及生命。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起病前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咽鼻、耳等处的化脓性感染,皮损常由口周和眼周开始迅速波及躯干和四肢。
特征性表现是在大片红斑基础上出现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皮肤大面积剥脱后留有潮红的糜烂面似烫伤样外观,皱褶部位明显。
手足皮肤可呈手套、袜套样剥脱,口周可见放射状裂纹但无口腔黏膜损害,皮损有明显疼痛和触痛。
黄皮疮或称脓疱疮,其致病菌绝大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见白色葡萄球菌),少数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临床也可见二者混合感染。本病可通过直接接触或自身接种传播。
本病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必要时结合细菌学检查,一般不难作出诊断和分型;
实验室检查患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脓液中可分离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
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脓疱未破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脓疱较大未破溃时,应先抽取疱液,再给予新霉素溶液、新霉素软膏、卡那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软膏等药物。
皮损泛发,全身症状较重者应及时给予药敏试验敏感性高的抗生素。同时,应注意水电解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