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歼14?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从军机编号规律和装备实践上分析,歼14这个战斗机型号是客观存在的。
我国战斗机编号从歼5起步,目前官方公开的型号已经排到歼20。总的来说,正式列装的战斗机型号包括:歼5、歼6、歼7、歼8、歼10、歼11、歼15、歼16、歼20,共9种型号。
这9种均为军队列装服役的型号,并且都(曾)是中国空海军航空兵的主力战机,其中歼5、歼6、歼7已经全部退役,歼8还有少部分侦查型号在役。歼10、歼11、歼15、歼16都是中国空军、海军的现役主力机型;歼20已经服役形成战斗力,但尚未大规模列装。
由此可见,上述战机编号从5~20之间,还有一些空出的编号,既歼9、歼12、歼13、歼14、歼17、歼18、歼19,未见官方进行正式的命名。那么,究竟是这些编号并不存在,还是这些编号的战机并未服役呢?这需要逐个来分析。
歼12,绰号“空中李向阳”,是我国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发的超轻型歼击机,在生产了两架原型机后,项目最终下马。
歼13,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跟踪世界第三代战机发展趋势而设计的歼击机型号,限于当时的航空工业能力,项目未完成研制就下马了;
在歼-13 基础上重生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新型边条翼布局格斗战斗机参加了国内新一代战斗机竞争,同时参加竞争的还有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在歼-9 飞机基础上发展的鸭式布局方案和南昌飞机制造厂设计室在强-6 飞机基础上的可变后掠翼方案。而这一时期空军装备体系重新调整了命名,取消了包括歼-9、歼-13 和强-6 在内的名称,重新给予当时的其他在研项目,而我国未来第三代歼击机的这三个方案统归为“十号方案”。
歼14,这个编号的消息比较凌乱,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意见:有的说是沈飞对俄罗斯米格1.44的逆向研究版本,有的说是沈飞竞标四代机失败的双发重型隐形战机版本,还有的说是用来同成飞歼10竞标三代机的落选方案。
歼17,这个编号都是网友或者外媒猜测,据称歼17是歼11B隐身版本,也有说法是俄罗斯苏34的逆向版本;还有说法是17这个编号被中巴合作的JF-17战斗机占用。
歼18,也都是网络和外媒猜测的型号,多认为是中国第一种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
歼19,据称是更换发动机和先进电子设备的歼轰7A战机,装备尾钩,将作为舰载战斗轰炸机。
上述几种编号的说法,很多消息来自网络媒体或国外媒体,大多都是以讹传讹,迎合了国外政治宣传需要,或者纯属国内军迷们根据自己喜好的猜测。尽管其中的多数内容未必真实准确,但歼14这个型号则确实是存在的。
事实上,歼14战机项目是我军三代战斗机(歼10)的后续计划,但并非沈飞用于竞标四代双发重型隐形战机的型号。
1983 年,美军提出了ATF(先进技术战斗机)研制计划,该计划目标就是研制具备“4S”性能的第四代隐身战斗机,成果就是大名鼎鼎的YF22A和YF23A战斗机。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竞标成功的成飞歼10基本确定设计方案和设计指标,转入型号工程研制阶段。但歼10战斗机对标的仍是西方第三代战斗机,距离美国ATF计划存在明显代差。
为此,军方在歼10研制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后续的先进战机研发项目。这项研发计划最终于1989年确定,计划对标美国ATF,研制一种双发的中型战斗机,编号歼14,由沈阳飞机研究所承担研制任务。
歼14的研制也是一波三折。最初方案基于歼13-2研制的气动经验,采用双发的大边条中等后掠角的切尖三角翼的常规布局。到了1990年代,受美YF22A和YF23A公开带来的冲击,又调整为外部轮廓隐身设计的“新93方案”。
与美国ATF计划不同的是,尽管该方案充分考虑了隐身性能和超音速性能,但并没有内置弹仓,而是采用机身下半保形外挂4枚中距导弹,携载外挂时正面RCS小于0.4平米,无外挂时小于0.05平米。该机计划装备WS12发动机,预计推力大于80KN,推重比大于8。
经过调整之后的歼14,从最初的先进三代机摇身一变,成为了对标美国F22的四代隐身战机。纸面指标相当先进:
空重9.8吨,起飞重量15吨,内载油4860KG,最大飞行速度2.0马赫,机翼面积41平米,空战翼载荷320KG/M2,推重比1.3以上,最大爬升率310m/s,飞机盘旋能力比F16提高15%以上,最大航程3300KM。
至于歼14最终下马,则是形势变化和技术储备不足的共同结果。
一方面,中俄于1992年签署航空全面技术合作协议,确认了引进苏27的计划。这项计划成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后续的苏27国产化工作,抽调了沈飞所几乎所有的精干力量,歼14研制计划已经有名无实。
另一方面,来自于空军和沈飞所对自身技术实力的客观判断。以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航空研发实力,研制出当时美国都是最尖端的四代隐身战机,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由此,歼14的研发计划大约于1993年全面终止。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对于四代隐身战机研制的停止。实际上,我国当前装备的四代隐身战机就是在成飞与沈飞两家的四代机项目竞标中产生的,尽管最终成飞胜出,也就是现在的歼20战机,但是沈飞代号“雪鸮”的四代机项目也具有非凡实力。而沈飞“雪鸮”的技术基础,很大程度上来源自歼14。
同时,歼14项目、雪鸮项目,还为沈飞快速完成FC31的研制奠定了基础,为FC31改进型最终演化成海空军迫切需要的关键机型铺平了道路。
从这个意义上看,歼14项目的贡献非常值得肯定!
歼14是确有其事,否则也不会把编号空出来了,而且这个项目是立项了。
目前已知的是歼九和歼八同步进行的项目,与米格-23类似。歼12和歼11是同步进行的项目,但是歼11没有立项,也没有原型机。歼13是第三代轻型战斗机,和F-16类似。
歼11后来再次被用在引进的苏-27上。
80年代新歼的10号工程用了老的歼十编号。老歼10应该是成飞提出的轻型歼击机方案,和歼11、歼12同期项目。
歼14应该是中型第四代战斗机,出于保密原因没有公开。后来中止了。
确实同期有中推涡扇12也中止了,部分技术转移到新的涡扇10上。
(传说中的“雪鸮”战机)
传说中的所谓歼14战机,其实就是2004-2006年,国内的四代机竞标,601所(沈飞)的三翼面设计“雪鸮”。而611所(成飞)以传鸭式布局的“威龙”参与竞争,经过一系列的理论验证对比和军方详细对比后的意见,611所的“威龙“成为最后赢家,也就是今天的歼20,而呼声最高,影响最大沈飞的“雪鸮”则惜败。
(三翼面布局在可控迎角有优势)
歼14的失败主要还是在其三翼面布局上,三翼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用机翼面积的增加提高了飞机升力。尤其同时有了平尾和前翼两个仰俯操控舵面,战机在大迎角机动时总有更强的控制力,时三翼面布局的飞机可控迎角性能更强,常规布局的三代机可控迎角普遍在30-60度,而三翼面布局飞机可控迎角超过80度。此外三翼面飞机在低空遇到不稳定气流时,气流经过前翼产生升力趋势,与经过机翼的升力趋势相反,而到了平尾,趋势又改变一次,所以三翼面布局的飞机抵抗稳定紊乱气流的能力,适合低空高速飞行,苏34采用三翼面布局最主要的就是提高低空突防安全性,而不是所谓的提高机动性。
(歼14想象图)
而三翼面的缺点同样很多,三翼面布局由于前翼和机翼、平尾之间有干扰,其阻力系数比较高,虽然升力系数较高,但是它对发动机的推力要求更高,这对想进行超音速巡航的五代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同时三翼面布局的飞机要将前翼、机翼、平尾等舵面串列在一个机体上,同时三者为了有利涡流的产生必须有一定间隔距离这让飞机长度变得非常长,最终沈飞雪鸮的长度超过23米甚至24米以上的庞然大物。并且由于多了前翼这个额外的舵面和与之所需的机械传动结构,变相增加了重量。机身过长和重量增加都抵消了三翼面布局带来的升力系数优势。另外矢量技术的成熟已经可以大幅度提高飞机的可控迎角,三翼面布局已经显得落伍,新的苏35战机就是在矢量技术成熟后放弃了苏27M、苏30MKI的三翼面布局,还为常规气动布局。
歼14战斗机是军迷的骄傲,是军迷的情怀,也是军迷的一段传奇。在军迷的设想中,歼14战斗机应该是一款脚踢F22,拳打F35的先进五代机,而且他应该采用常规布局、DSI进气道、双发二维矢量等当时看来很先进的技术。
图为当时风靡网络的歼14图片。
歼14是六代机?不是,他是军迷们在90年代末,21世纪最开始的10年内一直设想的我国第五代隐身战斗机,那时候美国的F22战斗机也才刚刚出现没有几年,但是已经确立了对我国战斗机的代差优势,当时我国的苏27SK战斗机才刚刚服役,和美国空军技术差距巨大。就在这个情况下,当时的军迷设想出一个叫做歼14的飞机,来作为画饼充饥的对象。
歼14战斗机的基本幻想都是以F22战斗机作为模子的。
现在我们也不敢说当时究竟有没有这个歼14计划,但是歼14的设想一经出现就风靡网络,众多的军迷都纷纷表示歼14战斗机是真的,而且做了大量的CG图,在网络媒体刚刚出现的年代,一经出现就深入人心,得到了广泛的报道,当时的热度不亚于现在的歼20,而且因为歼14本身存在的神秘性,因此他被刻画出多种形象,其中有一些看上去和现在的歼20还有些像呢。
图为如今军迷的“新欢”歼20。
然而歼20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就在美国F22A战斗机投产服役,我国面临巨大的隐身战斗机威胁的时候,歼20在2010年横空出世,惊世亮相,也抚慰了军迷的内心。从那时候开始,网络上再未看到任何和歼14有关的设想和消息,因为人们知道,我国的五代隐身战斗机已经出现了,他就是歼20,而不是歼14,就这样,歼14逐渐淹没在了历史当中,仅存于军迷的记忆里,那还真是一段传奇故事呢。
歼14是对苏制米格1.44的逆推项目,目的是为竞争解放军三代机项目,同期竞争的还有歼13歼10项目,最终中标的事我们现在熟悉的歼10战机。 从同期项目可以推出歼14的立项大概在 80年代后期,彼时米格1.44刚刚完成设计,项目对标的是美军的F22,性能上自然也是照着对方来的,而我国的航空人也紧追国际大势,由沈飞承担新型中型战机的设计研发工作。
研发过程中不断收到国外先进战机的设计消息和设计思路影响,在气动性能、隐身、动力等方面在国内的研究非常先进,假设项目成功的话我国的航空工业也在一些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只可惜彼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新材料研发和航空发动机方面都处于全面落后的状况,无力跟进新型战机的研发。同时沈飞又承接了同俄方苏27项目的合作,在当时无法同时进行两条线的推进工作,歼14项目也就无奈下马,设计工作也仅仅进行到设计图样和相关元器件的理论搭配,不过这样全新的设计经验和技术储备却使得沈飞在苏霍伊项目之外可以迅速在第四代战机的研发中逆流赶上,以极快的速度研发出了Fc31战机,成功试飞,改还在不断进行优化改进,也具备了上舰的技术潜力。 不过外界有很多人质疑沈飞的歼14项目,说这一项目是美国人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工具之一,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的项目。
其实,按照我军的一贯传统,正式研发成型并具备服役条件的战机都会有确定的项目代号,而且是按顺序排列的比如歼10歼11歼20等等,而研发不成功或取消的项目也会有研发时的代号,但一旦下马后便会将项目代号空置,如果研发过程中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则会永久弃用代号。按照目前已服役的战机来说,歼11到歼15中空出的12、13、14号就属空置的典型,这也侧面印证了歼14项目的存在,鼓吹阴谋论的人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也是对我国航空人的极大不认可。
问了下内部人士,说根本不存在歼14,14这个数字不吉利,幺四=要死,几乎所有武器装备都没有14这个编号,13直接跳到15。
【歼-9空中“李向阳"】
歼-14还真不知道,歼歼歼-20请求出战。
不用思考如何看待歼14,因为歼14是一个压根不存在的东西,连名字都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过歼14,我们也不了解歼14的任何数据,子虚乌有的东西,不存在如何看待的条件!假命题!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还在与西方世界各国处于“蜜月期”的时候,那时极度缺乏先进战斗机的中国空军,就要求由沈飞研发出一款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
也由于以当时沈飞的相关战机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都不足以支撑起这款新型战机的研制工作,也因此凭借着当时与西方军事航空发达国家关系还不错的前提下,中国当时也向英国,法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提出了相关的合作和相关技术引进的意见。因此,这款新型战斗机也被称之为歼-14中型用途战机。
该款多用途中型战斗机在设计之初的目标就定的非常之高,不仅该型战机当时还计划采用由黎阳发动机公司提供的WS-12航空发动机作为其战机的动力来源(其实这款发动机当时根本就是个空壳子),还计划该型战机在最后定型时,其相关的空中机动性能要强于当时刚刚才开始大批量装备美国空军的F-16轻型战斗机。
不过,天有不测风云,时间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就在沈飞还在尽全力攻克歼-14多用途战斗机的相关研发工作的时候 ,国内国外的国际形势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留给国内相关战机研发制造单位研制国产高性能战机的时间不多了。再加上中国空军在那时果断的引进了来自俄罗斯的重型战斗机苏-27及其相关的制造生产线,并点名要求由沈飞接收该条生产线。这也使得原本集中一切研发力量去研发的歼-14多用途中型战斗机项目的沈飞,整体研发力量被迫一分为二,大部分科研力量都转为了去尽早吃透从俄罗斯引进的苏-27重型战斗机相关的制造和生产技术。只有小部分的研发力量继续进行歼-14多用途中型战斗机的研发工作上去。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也由于之前设定的战机性能指标过高,歼-14这款多用途中型战斗机研制项目进展的非常之慢,且困难重重。
很快,没有过多久,由沈飞全权研发的这款国产歼-14多用途中型战斗机项目,就彻底下马了。不过,当年沈飞下的一番苦功夫,也没有完全的白费,在日后推出的由沈飞自主研发的第四代隐身中型战斗机歼-31的身上,还是能够看到一些当年歼-14战机的影子的。
歼14其实就是歼20,当时成飞和沈飞2002年各提交了自己的第四代战斗机方案,分别命名为歼14和歼15方案,最后在2005年成都方案技术拍板后空军正式定义研发的飞机就是歼20。同样轰炸机也是西飞成飞组团和沈飞陕飞洪飞组团的方案竞争,就是轰九和轰八方案,西飞组的轰九是隐身飞翼型,沈飞组的轰八是类似于b1b和图160方案。最后空军选择了西飞方案。为嘛当时有这个竞争,可能西飞还有研制运输机的任务。轰九后来就叫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