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李岗文化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等。综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实验室对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木炭标本测定的年代结果,裴李岗文化的年代据今约7000-8000年。
从考古挖掘的出土文物来看,当地人已经懂得畜牧和耕种。他们会在田里种植小米,又会在家里养猪。而当地文明是现时中国已知的最早期陶器文明。 陶器以泥质红陶数量最多,占陶器总数的68%以上,夹砂红陶次之,占总数的28%以上,泥质灰陶最少。陶器均为手制,大多为泥条盘筑。有纹饰的器物较少。石器以磨制为主,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等。 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以圆形为主,亦有较少的方形房屋,有阶梯式门道。是新石器时期中国黄河流域一带的一个中原文化,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根据考古学家对于在1977年首次挖掘的文明的鉴证,当地文化平均开始于公元前5千年,最早的甚至远至公元前8千年。
从地质构造上看,河南省广大地区是以华北陆台为基础的。由于地质运动史上的无数次升隆,造成了很多山间盆地和谷地,如在豫西有伊洛盆地、汝颖谷地、溱淆谷地等等;太行山以东有林县盆地;嵩山以东,是黄河冲积平原。俯瞰整个中州大地,到处似乎是平畴沃野,但从小区域上观察,则分布着密密麻麻的土岗沟壑。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诸氏族部落,就大多生活在靠近各个河流的岗丘上。这一带第四纪黄土广泛覆盖,尤其是豫东平原,黄河冲积的次生黄土非常有利于古代农业的发展。据气象学方面的研究,在距今2500—8000 年的全新世中期,中原和华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比现 在高得多,粟作农业的起源很可能就在这里发生。 裴李岗文化的典型遗址除裴李岗外,还有新郑的沙窝李和唐户村,新密莪沟,长葛岗河,临汝中山寨,许昌丁集,郏县水泉,巩县铁生沟等等,不下 40 余处。碳 14 断代为公元前 6200 年至前 5500 年前后,经历了 700 年的发展而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考古学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起步文化。20世纪50年代后,在新郑县新村乡的裴李岗村一带,陆续出土一些石斧、石铲和石磨盘等。1977年至1982年春,考古工作者先后对新郑县的裴李岗、唐户和沙窝李遗址进行发掘,其中对裴李岗和沙窝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3550多平方米,清理墓葬146座、灰坑44个、陶窑1座,获磨制石器212件、陶器299件。其他还有房基、窖穴、骨器和动植物残存等。考古学家将此种文化命名为裴李岗文化,其年代约在8000年前左右。从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文物内涵分析,考古学家认为中国的农业革命最早在这里发生,裴李岗居民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处于以原始农业、手工业为主,以家庭饲养和渔猎业为辅的母系氏族社会。它与同时期的河北武安县的磁山文化和陕西华阴县的老官台文化相比,处于领先地位。继新郑县的裴李岗诸遗址发掘后,考古学者又在河南省境内发现100多处此类文化遗址。2001年,新郑市的裴李岗遗址被公布为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河南省十大考古大发现之一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50年代,新郑县城北8公里处裴李岗村一带农民在田野耕种时,不断挖出一些石斧、石铲、石磨盘等,不知为何物,常用作垒鸡舍猪圈,或坐石,或随处丢弃。60年代初,农民平整土地又出土大量石磨盘、石磨棒等,开始引起河南省考古界的注意,仅意识为原始社会时期遗物,但不知其具体考古学文化年代。1972年2月29日,《河南日报》发表一篇文章,介绍河南出土文物,其中有1965年在新郑县裴李岗村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并附有照片,笼统地称之为新石器时代遗物。同年,裴李岗村修建提灌站,在施工中,挖掘出一些石器和许多陶器,引起考古界的更大关注。
1977年4月,第一次在裴李岗遗址发掘的8座墓葬和出土的石器、陶器等器物与仰韶文化时期的葬式、葬俗和出土的石器、陶器等进行对比,发现其特征不同,考古工作者初步认为裴李岗遗物为新的古文化遗存。1978年,开封地区文管会、新郑县文管会撰文《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当年《考古》第二期上发表,提出将裴李岗遗存命名为裴李岗文化,但是这一提法,被《考古》编辑部给删除了。这在当时被许多考古界人认为是正确的,因为裴李岗遗址仅经过试掘,考古资料还不很充分。在裴李岗遗址发掘之前。1976年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已发掘,其资料与裴李岗遗址资料相比,既有共同性,也有区别,一些学者建议两地结合起来命名。 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师陈旭在《郑州大学学报》1978年第四期发表题为《仰韶文化渊源探索》文章,认为裴李岗与磁山遗存的文化面貌和特征有共性,也有差异性,而且共同性是主要的;共同性说明它们是同一种文化,差异性说明它们是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从整个文化面貌上看,磁山比裴李岗发展进步;从碳14测定的年代看,磁山遗址的年代晚于裴李岗遗址的年代,因此认为裴李岗与磁山是同一种文化中的两个不同类型,建议暂时统称为裴李岗文化,分别为裴李岗类型和磁山类型。陈旭提出这一观点之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严文明则在1979年《考古》第一期上发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新发现》文章,也认为“裴李岗的器物特征与磁山大同小异”,“应划为一个考古文化,建议称为磁山文化”。 1980年,河南博物馆馆长许顺湛在《河南文博通讯》第一期上发表《试论裴李岗文化》,也认为裴李岗和磁山遗存面貌相似,同属一种文化,应并称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是裴李岗文化的继承者。80年代之后,随着对裴李岗和磁山遗存的不断发掘,考古界对磁山和裴李岗的遗存研究更加深入,比较普遍的认识是,它们是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应分别称谓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并且裴李岗文化与磁山文化同属于新石器早期文化,而裴李岗文化要比磁山文化更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