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什么意思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什么意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什么意思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意思是:以历史作为借鉴,可以了解国家兴亡更替的原因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魏徵》:“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 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鉴:在这里是镜子的意思,整个的意思是:铜作为一面镜子,你可以整理一个人的穿着,把别人作为自己的镜子,你可以知道他们每天的得失,用历史作为一面镜子,你可以知道历史的兴衰,指的是人们能够听到的警告,其他人的缺点,别人的开支,接受和纠正,以便促使自己不断改正,进步。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得好,必须学会借鉴他人(前人)的知识与所发生的历史,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借鉴好的东西,摒弃坏的东西,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历史来看出现在出现的问题和应该如何去解决问题,只有借鉴历史的知识,一个国家才能更好的发展与传承下去。同理的,以人为鉴也有助于一个人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自己的缺点,优点,那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做得好。无论是人还是国家,都需要一个“镜子”来发展自己,改变自己,寻找适合自己道路,并逐渐去走下去,完善自我。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魏征可以直率而勇敢地向唐太宗提出自己的意见,经常在朝廷上断言意见,开始唐太宗不相信魏郑,没有把魏郑所有的建议都采纳了,但渐渐的,魏征的声音是正确的,唐太宗也听他的意见,也因为可以听正确的意见,所以在他的统治下,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爱戴,唐代逐渐繁荣,国力强。魏郑逝世后,唐太宗泪流满面,十分伤心,下令为魏郑写下题词和笔迹。皇上常思念魏郑,叹了口气对朝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把魏征比作是一面镜子。

意思是说借鉴历史,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兴亡繁盛和衰弱的原因。 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对丞相魏征说的话。出自《新唐书·魏徵传》。

扩展资料

《新唐书·魏徵传》:“帝( 唐太宗 )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 魏徵 逝,一鉴亡矣!’”

反之,凡是黑暗腐败,倒行逆施,则必然灭亡,概莫例外,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唐太宗深谙此律,故造就了一个辉煌的贞观之治。

君臣关系,我们也是要劝诫,当臣子的有责任劝诫他的君王。提到劝诫,我们一定会想到哪个大臣?唐朝的魏征。魏征其实应该是个很可爱的人。

他一开始辅佐唐太宗,他都把话先讲在前头,很有语言的艺术。他就跟唐太宗说:皇上,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唐太宗听了觉得很纳闷,为什么不做忠臣要做良臣?魏征接着说:因为做忠臣都要被砍头,做良臣才不会没命。

唐太宗一听就在那边哈哈大笑。其实唐太宗是个聪明人,他在那里哈哈大笑的时候他会想:忠臣都是被谁杀的?被暴君杀的;假如我把他杀了,那我不就变什么?变历史上的暴君了!所以,其实魏征这段话已经让他自己这个命已经可以先保住了。

参考资料: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意思是:以历史作为借鉴,可以了解国家兴亡更替的原因

此句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的故事。

大臣魏征,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魏征病死后,唐太宗痛哭失声,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征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

太宗时常想念魏征,感叹的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把魏征比作是一面镜子.

扩展资料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李世民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8年)十二月戊午日(一说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李世民4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自称会相面的书生,对其父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

当见到李世民时,书生竟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李渊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为“世民”。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

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

参考资料:

意思是说借鉴历史,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兴亡繁盛和衰弱的原因。

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对丞相魏征说的话,想要表达魏征之于国家,之于皇帝,是重要的辅佐的存在,可以由他了解自身统治的不足。

扩展资料:全句为: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 同年入凌烟阁。

参考链接:

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

扩展资料原文出自《旧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的故事。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著名贤臣,能直率地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

魏征病死后,唐太宗痛哭失声,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征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太宗时常想念魏征,感叹地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把魏征比作是一面镜子。

魏征死后,唐太宗十分伤心,也非常难过,他流着泪对身边的人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衣帽是否穿戴整齐了;用历史作镜子,可以明白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就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

魏征就是我的一面镜子,他总是告诉我哪儿做错了。现在他死了,我从此失去了一面镜子了!”

魏征是唐朝时的大臣,在唐太宗时曾任谏议大夫、宰相等职,他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前后共劝谏唐太宗200余次,为唐初社会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太宗个人信息:

本名:李世民

别称:唐太宗,天可汗

所处时代:中国(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陕西武功别馆(今陕西省武功县)

出生日期: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说599年1月23日 】

逝世日期:公元649年7月10日

主要作品:《帝范》, 《贞观政要》

主要成就:军事才能卓越,助父统一中国; 灭东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扩充教育机构,笼络国家人才;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冗员;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 开创贞观之治

庙号:太宗

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尊号:天可汗(唐周边各民族尊称)

年号:贞观

历史地位:千古一帝、一代明君 ,唐太宗

妻子:长孙皇后

魏征个人信息:

本名:魏征

别称:魏百策

字号:玄成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河北巨鹿县

出生日期:西元580年

逝世日期:西元643年

主要作品:《谏太宗十思疏》

主要成就: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