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chung hwa

chung hwa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chung hwa

“中华”的拼音写成“chung hwa”是1979年前的老拼法或者是港台拼法!由于已经被国际采纳,所以沿用至今。

为什么提到1979年呢? 因为中国国内的人名和地名自1979年起全部采用汉语拼音不加声调的拼法。而之前的大家都接纳的也有保留的!如:Peking Opera(京剧)。再比如浙江的拼法,原来是Zhekiang,现在则用Zhejiang代替;福州Fuchow,则被Fuzhou取代!

希望能帮到你!

敬请采纳!

中华”这个词,是一个专有名词。古代称黄河流域一带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来指中国。如果用汉语拼音来标注“中华”,根据汉语拼音正词法有关规则,应该标作Zhōnghuá。若采用大写字母标注,允许不标声调,这时“中华”应标作ZHONGHUA。

然而,只要稍加注意,人们就会发现,在社会上流通广泛的“中华牌香烟”,其烟盒上的“中华”商标的拼写,却没有标作ZHONGHUA,而是标成了CHUNG HWA。无独有偶,“中华牌铅笔”,笔身上的“中华”商标,也同样标成了CHUNG HWA.。笔者没有调查过,不知是不是所有老牌子的“中华”商标都是这样标写的。

从形式上比较,ZHONGHUA和CHUNG HWA的不同有四处:(1)前者音节“ZHONG”的声母“ZH”,后者标为“CH”;(2)前者音节“ZHONG”的韵母“ONG”,后者标为“UNG”;(3)前者音节“HUA ”的韵母“UA”,后者标为“WA”;(4)前者拼写采用的是按词连写,后者拼写采用的是按字分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商标设计者当初设置汉语拼音时是任意为之吗?也许有人胡乱猜测,这会不会是一种英语拼写呢?这种猜测毫无根据,“中华”的英语标写只能是“China”或“CHINA”。

“CHUNG HWA ”一定是汉语拼音,只是用今天眼光看,它标错了,但用历史眼光看,所谓错误之处,它皆有出处。

我们知道,汉语拼音方案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从汉语拼音方案拉丁字母式的演进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今天的翘舌音声母“ZH”,历史上曾经用“CH”形式表示过,如“利玛窦方案(1605)、金尼阁方案(1626)、卫匡国方案(1654)、何大化方案(1671)、马礼逊方案(1815)、艾约瑟方案(1857)、威妥玛方案(1867)、马提尔方案(1892)、邮政式方案、内地会方案、王炳耀方案(1897)”等都是用“CH”形式来表示翘舌音声母“ZH”的。今天的后鼻韵母“ONG”,历史上曾经用“UNG”形式表示过,如“卫匡国方案(1654)、马礼逊方案(1815)、艾约瑟方案(1857)、威妥玛方案(1867)、马提尔方案(1892)、邮政式方案、阿伦德方案、雷兴方案(1912)、雅鲁大学方案(1948)、王炳耀方案(1897)、林语堂方案(1924)、赵元任方案第二式(1947)、拉丁化新文字方案(1931)、汉语拼音文字方案草案初稿(1955)、汉语拼音方案草案代用式(1956)、汉语拼音方案修正第一式(1956)、汉语拼音方案修正第二式(1956)”等都是用“UNG”形式来表示后鼻韵母“ONG”的。今天的后响复韵母“UA”历史上曾经用“WA”形式表示过,如“马礼逊方案(1815)、艾约瑟方案(1857)、马提尔方案(1892)、邮政式方案、雅鲁大学方案(1948)、钱玄同方案(1922)、赵元任方案第二式(1947)”等都是用“WA”形式来表示后响复韵母“UA”的。

通过上面介绍可以看出,“中华”商标拼写成“CHUNG HWA”,采用的是“马礼逊方案(1815)”或“艾约瑟方案(1857)”。由此说明“中华”商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牌商标。当然,如果“中华”商标是在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诞生之后注册的,那么采用“马礼逊方案” 或“艾约瑟方案(1857)”,则是完全错误的,可以看作是商标设计错误。然而,即便是在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诞生之前注册的,“中华”商标的拼音标成“CHUNG HWA”,在现时社会国际国内任意流通,也有悖于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有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说得重一点,有损中国的国际形象,有损商标所在企业的国内形象。

笔者认为,“中华”商标不管其诞生历史有多久,其拼音形式“CHUNG HWA”,应该与时俱进,进行必要的修改,将“CHUNG HWA”修改为“ZHONGHUA”。不知“中华香烟”、“中华铅笔”等企业的老总们或其助手们是不是同意笔者的观点。

是谁说写成那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