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被破坏的危害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对人类免疫系统造成损害,使得免疫机制减退;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可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传染疾病;导致白内障眼疾和皮肤癌发病率上升。
2、破坏生态系统,减慢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减低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甚至会造成绝收。50%以上的陆生植物,如土豆、瓜类、番茄、甜菜等,产量会急剧下降;森林草地衰退,危及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3、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使浮游生物受到危害,导致海洋食物链中基础食物数量减少,使生活在浅水里的鱼类和贝类很难生存,减少海洋生物数量,大量鱼类死亡,同时可能导致生物物种变异。
4、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同时,它还会引起新的环境问题,过量的紫外线能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更加容易老化和分解,结果又带来光化学大气污染。
5、使人工高分子或天然高分子材料加速老化,如建筑物、喷涂、包装等物质老化,使其变硬、变脆、缩短使用寿命,并能使接近地面的有害臭氧浓度增加,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可引起光化学烟雾污染。
扩展资料:
保护对策:
1、建立国际间和各国的臭氧层保护法律约束机制,控制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1994年第52次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9月16日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我国正在为实现《议定书》规定的指标而努力,制定并实施了20余项有关保护臭氧层的政策。这对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浓度及保护臭氧层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氟里昂代用品的研究开发力度
氟里昂替代品的开发受到了广泛受到重视,目前主要包括含氢的氟里昂,其在到达臭氧层之前的对流圈被分解。有的替代品则是不含F和Cl的有机物,如精制的石油气和二甲醚、烷烃、氮气、二氧化碳等。此外,回收和分解氟氯烃的研究工作也正在进行。
3、提高对保护臭氧层的认识,牢固树立环境意识
必须善待地球、善待自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强调发展的速度与数量。相反,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认识臭氧层的作用,增强生态环境意识,共同维护地球。
参考资料:
臭氧层被破坏的危害有:
1、臭氧层破坏后,地面将受到过量的紫外线辐射,危害人类健康。
2、臭氧层破坏会使平流层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异常,影响植物生长、生态平衡等。
3、臭氧层破坏会使生态系统中复杂的食物链、网将被打乱,农业生产受损。
4、臭氧层破坏会使气候趋于恶化,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将面临灾难性的变化。
事例:研究指出,若臭氧总量减少1%,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将提高2%。白内障患者将增加0.2%~0.6%。如果臭氧层破坏的势头仍继续发展下去,能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及大多数生命物质—蛋白质化学键的紫外线(B)大量入射地表,一些生物物种将濒于灭绝。
扩展资料:
近十几年来,人们对200多个品种的植物进行了增加紫外照射的实验,其中三分之二的植物显示出敏感性。一般说来,紫外辐射增加使植物的叶片变小,因而减少俘获阳光的有效面积,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对大豆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紫外辐射会使其更易受杂草和病虫害的损害。臭氧层厚度减少25%,可使大豆减产20~25%。
参考资料:
臭氧层破坏是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自70年代以来就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了各种国际会议,通过了一系列保护臭氧层的决议。尤其在1985年发现了在南极周围臭氧层明显变薄,即所谓的“南极臭氧洞”问题之后,国际上保护臭氧层的呼声更加高涨。
一、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可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传染疾病;
二、50%以上的陆生植物,如土豆、瓜类、番茄、甜菜等,产量会急剧下降;森林草地衰退,危及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三、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使浮游生物受到危害,导致海洋食物链中基础食物数量减少,使生活在浅水里的鱼类和贝类很难生存;
四、使人工高分子或天然高分子材料加速老化,如建筑物、喷涂、包装等物质老化,使其变硬、变脆、缩短使用寿命,并能使接近地面的有害臭氧浓度增加,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可引起光化学烟雾污染;
五、全球气候变暖,产生“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
扩展资料
臭氧层保护对策
臭氧减少带来的危险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了保护臭氧层免遭破坏,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国际上保护臭氧层的行动已持续了20余年。
1、建立国际间和各国的臭氧层保护法律约束机制,控制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国际上先后通过了《关于臭氧层保护计划》、《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我国于1991年6月签署了《议定书》的伦敦修正案,目前《议定书》的缔约方已达168个。1994年第52次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9月16日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我国正在为实现《议定书》规定的指标而努力,制定并实施了20余项有关保护臭氧层的政策。这对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浓度及保护臭氧层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氟里昂代用品的研究开发力度
氟里昂替代品的开发受到了广泛受到重视,目前主要包括含氢的氟里昂,其在到达臭氧层之前的对流圈被分解。或者用不含氯的氟里昂,如F32,F215,F134a和F143等,即使它们到达臭氧层也不会产生破坏作用。有的替代品则是不含F和Cl的有机物,如精制的石油气和二甲醚、烷烃、氮气、二氧化碳等。此外,回收和分解氟氯烃的研究工作也正在进行。
3、提高对保护臭氧层的认识,牢固树立环境意识
尽管人类企图寻找另一个与地球相近、可供人类生存的星球,但不得不承认地球仍然是人类的唯一家园,人离开地球将无法生存。因此,必须善待地球、善待自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强调发展的速度与数量。相反,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认识臭氧层的作用,增强生态环境意识,共同维护地球。
参考资料
对紫外线的阻挡作用减弱,而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使人类皮肤癌、白内障的发生率增加;眼、呼吸道粘膜刺激炎症患者比例上升;人体免疫力降低;紫外线破坏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环境,加重温室效应。
1、增加皮肤癌:紫外线UV-B辐射的增加,会破坏包括DNA在内的生物分子,增加人类患皮肤癌、白内障的机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
2、紫外线会损伤眼角膜和晶状体,引发白内障。
3、过量的紫外线辐射还可使农作物叶片受损,抑制其光合作用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导致减产,或改变细胞内的遗传基因和再生能力,使农产品质量劣化以及破坏森林。
4、过量的紫外线会杀死水中的微生物,使海洋中的浮游生物遭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造成某些物种灭绝。
拓展资料:大气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6.3nm以下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同时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由于这种作用大气温度结构在高度50km左右有一个峰,地球上空15~50km存在着升温层。
正是由于存在着臭氧才有平流层的存在。还有,臭氧层处于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即在气温很低的这一高度,臭氧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如果这一高度的臭氧减少,则会产生使地面气温下降的动力。
臭氧层被大量损耗后,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B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的危害,已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主要有对人体健康、陆生植物、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化学循环、材料、以及对流层大气组成和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参考资料:
首先,它会影响人类的健康。
臭氧层被破坏后,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降低,使得人类接受过量紫外线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的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患呼吸道系统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大量增加;另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10万人死于皮肤癌,大多数病例与过量紫外线辐射有关。臭氧层的臭氧每损耗1%,皮肤癌的发病率就会增加 2%。另外,过量紫外线辐射还会诱发各种眼科疾病,如白内障、角膜肿瘤等。
其次,它会影响农作物的生产。
实验表明,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使植物叶片变小,减少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面积,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同时,过量紫外线辐射还会影响到部分农作物种子的质量,使农作物更易受杂草和病虫害的损害。一项对大豆的初步研究表明,臭氧层厚度减少25%,大豆将会减产20%-25%。
再次,它会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研究结果表明,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会直接引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幼体鱼类以及整个水生食物链的破坏。可见,紫外线辐射的增加,对水生生态系统有较大的影响。
臭氧层被破坏后,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减弱,将给人体健康带来很多不利影响。紫外辐射增强将使患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人增加,还会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促使皮肤老化和病变。
臭氧层破坏对植物产生难以确定的影响,如植物的叶片变小,植物更易受杂草和病虫害的损害。紫外线的增强还会使城市内的烟雾加剧,使橡胶、塑料等有机材料加速老化,使油漆褪色等,在高温和阳光充足的热带地区,这种破坏作用更为严重。
我们能为保护臭氧层做些什么呢?——选用无氟冰箱,不使用含氟的发用摩丝、定型发胶、领洁净、空气清新剂等物品。
臭氧在1849年首次被人类发现,臭氧层问题是美国化学家罗兰和穆连于1974年首先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对流层大气中极稳定的化学物质氯氟烃(CFC)被输送到平流层后,在那里分解产生的原子氯(CI)就将有可能破坏臭氧层。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科学家们开始每年春天在南极考察臭氧层。1994年,人们首次观察到了至今为止最大的臭氧空洞,它的面积相当于一个欧洲,有24O0万千万千米。
臭氧(03)是氧气(O2)的一种异构体,在大气中的含量仅占一亿分之一,其浓度因海拔高度而异。臭氧层可以说是地球的保护层,它主要围绕在地球外部离地面20—25公里高度的地方,起到吸收太阳紫外线中对生物有害部分UV-B(UV-B是紫外线的一段波长,为280—315nm)的作用。同时,由于紫外线是平流层的热能来源,臭氧分子是平流层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臭氧层在平流层的垂直分布对平流层的温度结构和大气运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发挥着调节气候的重要功能。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的漫长岁月中形成的,可是仅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
氟利昂作为氯氟烃物质中的一类,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且极难被分解、不可燃、无毒的物质,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清洁溶剂、制冷剂、保温材料、喷雾剂、发泡剂等中都使用了氟利昂。氟利昂在使用中被排放到大气后,其稳定性决定它将长时间滞留于此达数十年至100年。由于氟利昂不能在对流层中自然消除,只能缓慢地从对流层流向平流层,在那里被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后分解。分解后产生的原子氯将会破坏臭氧层。研宪表明,臭氧层被破坏后,紫外线会通过大气层长驱直入。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会抑制人的免疫力,会使白内障和皮肤癌患者增加。如果臭氧层的总量减少1%的话, UV-B就将增加2%,其结果是使皮肤癌发病率提高2-4%。此外,紫外线的增强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并通过对海洋中的藻类产生的影响破坏整个水生生态系统。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氟利昂的年使用量超过1O0万吨,迄今为止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总量达2000万吨,大部分仍停留在对流层中,只有10%左右到达了平流层。
目前,最早使用CFC的24个发达国家已于1985年和1987年分别签署了限制使用CFC的《维也纳公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1993年2月,中国政府批准了忡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方案》,确定在2010年完全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
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为纪念1987年9月16日签署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把每年的9月16日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