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都伴随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都伴随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都伴随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都伴随有一些身心的不适,亲,你有没有怀疑过自己有抑郁症呢?下边的文章希望对您有帮助。 抑郁症的英文名字叫Depression,是神经症的一种,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尽管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病,但抑郁症是如此普遍,以至于被称为“精神感冒”。不能小看的是,它也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可是我们对它的认识依然很有限。 抑郁症评测卡 1对以前关心或感兴趣的事情漠不关心 2食欲大减,体重下降 3感到情绪低落 4感觉自己不如他人,自我形象低下 5难以专注 6精神低落时,难以重新振作 7感到人生失败、一切徒劳无功 8对未来感到没有希望 9容易情绪波动 10感到恐惧或焦虑 11难以入眠安睡 12无缘无故感到不快乐,甚至无故落泪 13较以前沉默,不想说话和交谈 14感到孤独 15认为他人不友善或不喜欢自己 16觉得不享受人生 17有负疚感 18疲倦,无精打采,提不起劲儿做事 19想过死亡,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20感觉人生没有方向,处于死胡同 看看结果 过去一星期,是否出现以上问题?很少0分,有时(1~2天)1分,经常(3~4天)2分,恒常(5~7天)3分。每项得分数累加为总分。 14分或以下 并未显示明显抑郁症侯 15~21分 可能是中度抑郁或轻郁症(dysthymia) 22分以上 可能是抑郁症,请尽快寻求帮助 对精神疾病的偏见,使得人们把抑郁症混同为精神病,谈之色变。在中国,仅有2%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治疗。另外,由丁大众缺乏有关抑郁症的认识,对出现抑郁症状者误认为是意志软弱,不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甚至严厉呵斥,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为了有更真实的感受,特地邀请了两位抑郁症自愈的朋友,他们将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告诉我们“精神感冒”的另类体验。 “当你说自己‘必须’如何时,就容易和抑郁握手了。” 两次抑郁症自愈的真实案例 一般人只得过一次抑郁症。我比较幸运,得了两次。医生说如果第三次得抑郁症,就得终生服药。开始吓得要死,后来算算经济账也就心安了。按照现在的物价水平,一天的药费大概是10元人民币,基本相当于一天抽一包红塔山,终生服药和终生烟民基本就是一个意思,由此消除了恐惧,当然也不希望再得第三次。我一直感谢一位朱老师,他是

第一个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抑郁症可以治愈的人,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其实,作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疾病,爱因斯坦、林肯、戴安娜王妃、马丁·路德·金…世界上不少名人都是抑郁症患者,美国总统林肯好像还得过二次。前两天翻曾国藩家书,这位得到毛泽东和蒋介石高度评价的千古能臣,在家信中说自己:“心情极度郁结。”估计也跟抑郁症多少有一点关系,征讨太平天国的时候,曾国藩差点跳河自杀。所以是否得抑郁症,跟是否成功、是否有钱、是否有名望没太大关系,任何年龄、任何阶层的人都可能得抑郁症。在美国每七人中就有人在服用抗抑郁的药物。 从生理上来说,抑郁症的病理其实极简单,就是人大脑中的5-羟色胺低于正常的水平,并且无法再由人体自然生成,这时的人就感觉不到快乐和开心,对一切都失去兴趣,并且觉得人生没有意义。那种痛苫,存崔水元的自述中就很典型:每天早醒(两三点钟,甚至一点就醒),然后睁着眼睛直到天亮,大脑无比清醒地把人生想一遍,得出的结论是人生没有意义,自己很失败……这样连着睡不好两个礼拜,一般人就该想要跳楼了。 从心理上来说,人为什么会得抑郁症?这是值得好好思索的。造成抑郁症的原因当然因人而异,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心理诱因就是:当个人对社会和自身的认知,与社会发展现实出现了巨大的差距时,个人拒绝去根据现实对已有的观念和价值体系作出调整和改变,久而久之,就转变成一种对自我的苛求和摧残,日积月累,抑郁难逃。 完美主义的人很容易得抑郁症,善良的人也很容易得抑郁症。前者是因为常常凭借主观的愿望去苛求环境乃至苛求自身,后者是容易将所有过错都引咎于自身。 其实,当人过于执著于主观的某种观念时,往往离偏执和抑郁就很近了.而我要说偏执狂容易抑郁。偏执狂类似“只有……,才能……”这样的句式表达,就是一种太过主观的认知,把自己当成了神。因为这个世界千因万果,而不是一因一果。善不一定能胜恶,恶不一定没有善终,逻辑思维也不一定总是有效。人们总是在根据已知的条件,根据自身的逻辑在对世界进行分析和判断,而所不知道的重要条件和现实因素还很多。所以不要总是试图去把握和控制自己的命运和明天,而是要顺着命运的河流去多找些乐趣和享受,当然随遇而安并不意味着放弃个人努力和奋斗。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去受到的很多教育和观念,其实都已经不适合这个巨大变化的社会现实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还坚持按照自己原有的固执的观念来思考和判断,认为自己必须如何如何,你不抑郁谁抑郁呢? 自愈者建议 抑郁是一种心病,让人痛苦的不是病症本身,而是人的想法。 要努力,但别较劲。今日中国与30年前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一是社会秩序已经重新确立了,改革开放之初的那种白手起家的机会已经过去了,中国进入了一个资本较量的时代;

第二个不同是,现在的中国从一个福利型社会,转变成了一个消费型社会,住房、医疗、养老、教育、子女,处处都要讲钱(但并不一定都是必需的)。如果你成不了大功,发不了大财,又想让自己活得比较幸福,就不要去苛求自己,顺其自然,放下一些东西,人生的乐趣还是很多的。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幸福呗。道理多么简单,但幸福是有条件的,可是世俗眼中的那些成功并不一定就等于幸福,不幸福的成功者多的是。人怎么才能比较幸福?担你担得动的,放下你担不动的,原谅和善待自己,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在现有的条件下,享受生活。千万不要说,我只有成功,才能幸福。因为幸福和成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能够以与时俱进的心态去随时调整自己的观念,你就不太容易抑郁。不过,对于那些已经得了抑郁症的朋友,借助一定时间的药物治疗,再结合心理调节,最终是能痊愈的。 爱上自己的命运 抑郁的那几年尚“年幼”,不懂得什么叫抑郁症。当时这种病大约还被广大人民寄存在精神病院的铁门里,而心理医生也仅限于外国小说上的铅字。自己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得了,在没意识到的情况下又走了出来,整个过程完全没有医学鉴定。 少时,有点忧郁悲伤失落,尚为是寻常,但这个负债课税很重,它用一种奇特的方式发来催款单——皮肤出现白斑,并不断长大,且不痛小痒。若十年后,看到同样为白斑病所苦的冯导,立即对他心里的压抑和绝望有戚戚焉。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人孤独地在没有尽头的黑暗里跋涉,看不到一点亮光,也不知道出路在哪里。 精神抑郁会诱发白斑病,白斑病也会引发抑郁症。这倒好,鸡和蛋都有了,收获颇丰。用法学术语说,这叫“两罪并罚”。抑郁症的人喜欢干什么?夜半等天明。那时我住在一处临山的房子,朝东。在一个个苦闷的长夜,守到天色墨黑,然后鸟雀开始喧闹,云彩层染,东方渐白。唧唧喳喳的鸟叫声中,一会儿工夫世界就活生生了。我还看到在隆冬之后,尽管寒风料峭,山林田野却坚忍地一点点绿了,光秃秃的枝头长出柔嫩的新叶,山花烂漫。那时,阳台还有一株白兰花,开花时的馥郁香气仿佛也是种轻柔的安慰。无涯的绝望中,竟然是大自然蓬勃的生命力让我感觉到了某种莫名的希望——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草一木犹能重生,我也能。 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出了问题,我开始一件件清理那些思绪的黑洞,想明白了看开了,就毫不犹豫地扔掉了。而且在亲人的鼓励下,先是貌似十分可怕的白斑病好了,那是我最为感谢医学进步的时候。接着,换了环境重新丌始,人生故事出现转折,抑郁症渐渐消失了。 海明威说过: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这次意外的经历能够险胜的原因,我总结有三点:一是年龄小,尚未完全丢失对人生的向往;二是人际关系环境简单,想法也简单,有利自愈;三是最终发现了自我刑伤这回事,也及时停止了。 看看来时路,我觉得抑郁症没有白得。虽然是条崎径,但它的确曾带我到达过心灵深处,而且那些创伤的疤痕是如此生动的成长和存在的痕迹,我亦爱这段命运。但抑郁之毒却实在不可爱,我断不敢说还可以再挑战一次,反而是时常提醒自己远离负面想法。 阿曼医生在《治疗焦虑与抑郁》中根据不同脑部位活跃状态分辨出7种不同的抑郁/焦虑症组合,每一种的脑成像模式都不一样。各自的适合药品和疗法有所不同。药品错配,反而会令病情恶化。必须经专业评估,最好是通过SPECT脑成像来判断患者是属于哪一种症候,然后对症下药。 潜意识的潘多拉魔盒 把抑郁症仅仅归咎于神经传递的缺陷,明显是不完备的。人类的生理不仅受环境影响,更与人际关系密不可分。人某部分跟爬虫没有分别,都寻求生存和满足基木生理欲望。但人类是处于复杂群体关系中的高等生物。我们进化出很微妙细腻的感情模式来巩固同伴之间的关系,这是确保群族生存的核心策略。人际关系对人类的生存是如此重要,足以塑造人体的深层生理状态。例如小叫候经常被批评,甚至受暴力虐待的孩子,会发觉生病的时候不会挨骂,甚军得到平日得不到的关心,情感脑会因此“欢迎”生病。于是即便长大以后,一旦人际关系出现问题,身体会不臼觉“接受”甚至主动引发疾病,期望因而得到关怀。 爱、关怀、尊重,跟阳光、空气和食物一样,是基本的生理需要。为了获得这方而的满足,情感脑会不惜选择危害健康,甚至足危及生存的策略。 所以抑郁的成因和治疗,很大程度跟人际关系密不可分。女性得抑郁症,很多是直接源于人际关系或家庭婚姻出现危机,或者在情感关系中得不到满足;而男性得抑郁症,不少是因为事业危机,例如中年失业或者生意失败,又或者感觉工作没有成就感、得不到尊重。在人际关系中,女性最需要的是爱和关怀;而男性,则是尊重和认同。 抗抑郁药的局限 不少疾病和药物部会导致抑郁,甚至老年人常用的血压药都可能引致抑郁。但我们要探讨的是自发性抑郁症。认清抑郁症的成因、对于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目前主流医学理论把抑郁归咎于神经传递素出了问题,尤其是“快乐激素”血清素(serotonin)的神经信息传递。目前的主流抗抑郁药品,都是针对这方面的神经讯号传递机制。但是,近年医学界也有不同的意见,认为没有确实证据证明血清素水平与抑郁的成因和治疗的关系。更何况,统计显示,即便是新一代的抗抑郁药,其功效只聊胜于安慰剂。退一步说,抗抑郁药像伤风感冒药一样,最多只能减轻症状,但不会治疗抑郁症本身。 至于快乐激素何以失效,可能是体内分泌高量的压力激素,例如可的松(cortisol),妨碍了快乐激素的功效。特别是幼年时经历过创伤的人,日后面对压力时,可的松分泌水平会较常人高,容易导致抑郁。有些理论认为遗传因素会使某些人特别容易有这种倾向。所以直系亲属中有人患有抑郁症或精神病的人,抑郁症的病发率会更高。 走出抑郁,需要辨认并清除潜在的破坏性次人格 A先生童年时,妈妈老是向他埋怨爸爸一事无成。对于一个孩子,不管怎样,父爱和母爱同样重要。于是他不自觉地把父母的爱连同“失败男人’的形象都内化成为潜伏的次人格,即便他的表面人格积极向上,非常渴望成功但潜意识里总回响着“我会失败,我将一事无成”的咒语。每次在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他都选择退缩,甚至做出自我破坏的行为,最后生意连番失败,陷入抑郁。 B先生小时候被妈妈抛弃了,他便总挥不去“我爱的女人都会离开我”的阴影,结果他对感情患得患失,甚至不自觉做出一些破坏的行为,促使他的女人真的离弃他来应验潜伏的魔咒,毁了自己的每一段感情,终于患上抑郁症。 人的思绪往往充斥不自觉的自动负面思想,像蚂蚁一样,在脑袋里钻来钴去。较根深蒂固和严重的,往往源于童年,形成某种次人格,深刻影响身心运作,左右我们的行为选择。抑郁症患者应该在朋友或治疗师的协助下,辨别内在具破坏性的次人格,并且追问:这究竟是谁的声音,接着会发现,这些声音不是源于本我,而往往是童年时的催眠,进而克服它们。 抑郁症候在身体中表现出来,我们也必须回到身体,才能根治它。心理治疗方法,尤其是认知行为治疗法,要结台身体的技巧,才会更有成效。放松法、腹式深呼吸、正面观想、南传佛教的觉知(mindful)禅修等回归身体的技巧,都有帮助。 建立具治疗性的人际关系,如何维持良好的人际和感情关系,是很大的学问,需要无比的智能。 而由于次人格的驱使,抑郁症患者往往沉溺于具伤害性甚至虐待的关系而不能自拔。他们必须在朋友支持下决心离弃这些关系,并转向建立具正能量的人际关系。 提升自尊,释放潜能,抑郁症患者通常自我形象低下,缺乏自信和自尊。他们要通过辨认那些自我否定的负面思想,并觉悟它们往往缺乏根据,继而通过各种探索来提升自信释放潜能。 最好的方式是在自己能力所及之下,参与社会服务志愿工作。人在义务工作中,不但可以建立具正能量的人际关系,而且在帮助他人的满足感中,提升自尊,释放潜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幸福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