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的老人要如何调节心理健康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丧偶的老人要如何调节心理健康
一、对于丧偶老人,子女们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对生活的依恋,从而减轻其丧偶的痛苦。
二、避免自责
老年人丧偶后,常常会责备自己过去有很多地方对不住自己的老伴儿。
这种自责、内疚的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好,就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常诱发其他疾病,导致早衰。
三、转移注意力
经常看到老伴的遗物,睹物恩人,会不断地强化思念之情,加深精神上的痛苦。
因此,不妨把一些遗物暂时收起来,将注意力转移到现实和未来的生活中。
四、寻找新的生活方式
老伴离开以后,原来的一些生活方式被迫改变,老人很容易陷入孤独寂寞之中。
因此,丧偶老人要积极地调整生活方式,培养兴趣爱好,老有所乐,减少对旧生活的眷恋。
五、正确对待丧偶的现实
应该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失去了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的老伴的确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但是这又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要尽快地调整好心态,多保重身体,好好地生活下去。相信这也是老伴儿的心愿。
六、心理转移
当老人丧偶后,情绪极度悲伤时,可以选择大哭一场,也可以向别人倾诉,以便发泄心理上的消极情绪。
倘若把忧伤深深地藏在心里,独自一个人冥思苦想,只会强化心理压抑,久而久之,容易引起身心疾病。
七、心理补偿
老人丧偶后,情绪极度悲伤时,可以看看配偶的照片,抚摸配偶所用过的东西,从而会回忆起夫妻以前相处时的美好时光,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心理得到补偿,然而,积极的心理补偿莫过于选择理想的新伴侣,这样可以在生理上和心埋上都得到新的平衡,从而开拓新的生活。
八、心理升华
老人丧偶后为了减轻忧伤,最好把心理活动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样,对于个人和社会也是有利的。
心理学家建议,老年人丧偶后切勿过度悲伤,这样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会使“老年人意识”更迅速地到来。
为了尽快地从悲伤中解脱出来,应当积极地调整自己 的生活。可以做些大的变更来改变生活,重新振作自己。比如:旅游、改变居住环境、暂时与儿女同住、住到老年公寓、积极参加各种老年人社团的活动、发掘自己 的兴趣和爱好等。
怀念逝者并不妨碍寻找新的人生伴侣,如果有条件,可以重新组织家庭。
2丧偶老人有哪些消极心态
过度悲伤型
失去亲人悲伤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过度悲伤、长期悲伤,将悲伤作为一种稳定的心态持续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不能自拔者,就成为一种不健康的病态心理了。
例如:有对老夫妻感情甚笃,不幸的是,丈夫在一次外出中意外身亡。妻子毫无思想准备,听说后悲伤得晕了过去,醒后哭得死去活来。丈夫的丧事办完了,妻子却长期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解脱。
身体很快就垮下来了,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中医的“七情”学说认为,“悲伤肺”。
老年人的机体功能本来就处于退行之中,老年人丧偶,过度悲伤可使老年人肺气郁闷,上焦不通。
不但会降低老人适应生活的能力,还会使人体的代谢功能减低,免疫功能削弱,促使迅速衰老、疾病丛生,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怀念恋旧型
老年夫妻共同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是老年爱情生活的调味剂。
老年人丧偶会使未亡人强烈地感到死亡在不可抗拒地逼近。
一些缺乏健康生死观的老年人感到无助、焦虑,缺乏生存的美好希望。这时,留恋追忆过去就会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有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妻,丈夫身体不好,内外都非常依赖妻子。
不幸的是,妻子患病先他而去。常年在生活中养成的对妻子的依赖性,在妻子去世之后马上转化为强烈地无助感和孤独感。
悲伤之后,他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变得感情脆弱,回忆过去成了他主要的生活内容。
当人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时,死亡就会迅速逼近。
因此,对过去的追忆和怀恋绝对不应成为自己勇敢生活的障碍。
后悔自责型
时常可以听到一些丧偶之人自责地讲这类的话,例如:“都怨我,当时如果我能及时注意,他(她)就不会走得这么快了。”
把亲人的死归结为自己的责任。
不过有的 人只是说说而已。
但是,如果真的过敏地把那种自责与亲人的去世等同起来,使悲伤之情长期萦绕心头就成为问题了。
因为过去夫妻间的磕碰,妻子死后,他在悲伤之余产生了强烈的自责、罪恶感。
他因为无法补偿过去,就用这种持续的悲伤不断地责备自己,以求得到良心上的安慰。
3丧偶老人怎么进行心理调节
改变环境、转移注意力 如到子女家中住段时间,或住所不再放置配偶生前使用的家具物品,以免见物思情;也可找些自我安慰方法,如不把配偶逝世说成死,而是仙逝,去了另一个世界;还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养花、养鸟、养鱼、钓鱼、练习书法绘画等,使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
将心中的苦楚向亲朋倾吐 丧偶老人应把内心的痛苦、焦虑和想法,一股脑儿地向子女、亲戚和朋友倾吐,以寻找情感上的支持和慰藉。
一旦将心中的痛楚诉出,心里就会好过些,还能从亲朋好友的安抚中感受到温馨与鼓舞。
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 以新的社会活动方式取代以往的家庭生活方式。如有工作在身的,则全身心投入工作,获得的成就感会有助于替代悲伤感。
退休的老人早晨可上公园散步、慢跑,多结交一些新朋友。
4如何让老人走出丧偶痛苦
人年纪大了总是要离开人间的,但是夫妻之间,家人之间如何一个人逝去,都是悲伤的,尤其是对于相依相伴几十年的老年夫妻,此时失去任何一方,心理都会陷入极大的痛苦。
作为子女,我们不忍心看到这样的悲伤,所以我们要帮助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尽早走出这种痛苦,开心的度过晚年。
也许我们没办法理解那种相依相偎几十年的难舍情,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帮助自己的父亲或母亲走出痛苦,坚强的继续生活下去。
就此问题我们请教专家,心理专家分析,丧偶老人的精神世界,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
一、自责阶段
与老伴洒泪告别之后,总感觉对不起逝者,甚至认为对方死自己负有主要责任,于是精神恍惚,心理负担沉重,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言行上还会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
二、怀念阶段
老伴逝世后,生者在剧烈的情感波涛稍稍平息之后,会进入一个深沉的回忆和思念阶段,在头脑中常常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的悲惨和孤寂。
三、恢复阶段
长时间在亲朋的关怀和帮助下,自己终于领悟了“生老病死乃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这个道理。
于是,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逐渐恢复了常态,从而以坚强的毅力面对现实,又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为了可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消除悲哀在心灵上造成的阴影,老伴过世后的当务之急,便是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
1、要想使自己尽快地从悲哀的氛围中解脱出来,无妨通过各种方式尽情地宣泄一番,如在亲人挚友面前嚎啕大哭一场,也可将自己的留恋怀念之情,用诗文、书信或日记等形式写出来,以抒发胸怀并作为永久的纪念。
2、尽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尽管宣泄对于维护身心健康有益,可是,无休止的悲痛必然造成人为的精神消耗。
所以,过一段时间之后,要设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到亲朋处小住一段时间,更重要的一点是走出斗室,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只需生活的视野开阔了,精神上的痛苦也就会随之淡化和消失。
3、“老两口到另一个世界再团聚”企盼,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罢了,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老伴最好的寄托和思念,应该是悟透人生的哲理,勇敢地挑起社会和家庭的重担,迎着火红的夕阳,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
作为子女,我们要知道此时父亲或母亲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关怀,只有我们的关怀才能让他(她)尽早走出痛苦,和我们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5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人到老年,机体各部分、各脏器包括大脑在内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这是老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可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
1.情绪改变: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
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2.智力改变: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吸收。
3.性格改变: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
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小便宜。
当然,正常老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老人相比,若已明显不同,则要考虑有无老年期精神疾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