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磁指数预报(中国地磁数据网)-飞外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地磁指数预报,以及中国地磁数据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地磁和地电流在地震前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是一篇新闻报道 你可以略知一二 根据这个变化预测地震现在在学术界还有争论,当年512过后也有人拿出之前的研究成功,但是这些都是事后了,也没有真正应用在地震预报上
DST指数测量的是中低纬度地磁水平方向的扰动,反映的是赤道上空的环电流强弱,当有带电粒子进入环电流区域,环电流就会增强,由于环电流产生的磁场会削弱地磁场,在地面就探测到地磁场减弱的现象。
地磁DST反映的是地球外部磁场的扰动,而地震的发生是因为地球内部的板块间活动,有人提出过用卫星来揭示地震发生前的地磁异动,但这还处在未启动阶段,地震与地磁的关系在地磁学里还没有理论性的分析。
各地频传“要地震”
专家称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金陵晚报记者王君
最近两天,地球磁场的DST指数陡然跳水,根据国家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的监测,在6月17日至6月18日间,地磁DST曾在6小时内急降了将近90。
而与此同时,前天深夜到昨天清晨,全球多地发生了有感地震。两者之间有必然关联还是仅仅是巧合?网络上各种意见纷纷扰扰。
记者采访了紫金山天文台的空间活动专家和南京市地震局的地震专家,他们均表示,近期发生了一次比较强的地磁暴,扰动了地球磁场,而地磁暴和地震的发生,可能有某种偶然性的联系,但是并没有特别直接的必然关联,也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大家不用担心。
五种预报地震的方法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整个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破坏性地震给人类造成的灾难,使地震预报成为人们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成为当代地球科学中最富有魅力的一项前沿性课题。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为实现这种目标提供了可能。特别是经过近40年来艰辛的探索,人们在认识地震发生过程,掌握和应用地震预报理论、技术、方法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地震预报的实际应用中所获得的某些成功,对减轻地震灾害的经济损失和鼓舞人们实现预报地震的信心起了积极的作用。
地震科技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辛勤劳动,特别是地震监测预报“清理攻关”、“实用化攻关”、“深入攻关”以及“七五”、“八五”科技攻关。使测震学分析预报方法、地壳形变分析预报方法、电磁学分析预报方法、地下流体地震预报方法、地震宏观异常预报方法、地震综合分析预报方法等取得了丰硕成果。
地震学地震预报方法就是利用前期发生的地震(包括大、中、小地震)的信息来预报其后的较大地震。地震是应力和构造活动的产物,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分布图像及地震波特征正是地壳应力场、构造活动格局及地壳介质变化的反映。因此,通过对已发生地震的分析,寻找大地震前由震源区附近应力的集中、增强所产生的各类前兆,正是地震学预报方法所研究的对像。地震学预报方法所获得的大震前兆信息可称为“震兆”。与各类前兆预报方法相比,地震学预报方法在目前研究得最深入,预报方法最丰富,在实际应用尤其在中长期预报中使用得最为广泛。地震学预报方法分为:1、空间图像方法;2、时间进程方法;3、地震序列方法;、4、地震相关方法;、5、震源及介质参数方法;6、合成方法。
地壳形变是地壳介质在内生的构造应力和外生的天体引力以及地表荷载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与地震有关的地壳形变则是在孕震过程中,随着构造应力的不断积累,直到岩石发生破裂前后的一种最直接的伴随现象,这种构造应力积累直到岩石快速破裂,一般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与其伴生的地壳形变呈现出长、中、短、临的时空变化图像。
近几年我国地壳形变观测技术有了长足进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时空尺度上把地壳形变观测的各个手段联成一个整体的观测系统,从而有可能获得真实的地壳运动图像;二是几何观测和物理(重力)观测相结合,使地壳形变研究工作由几何学向运动学、动力学方面发展,使我们有可能定量化的研究地壳形变动力学过程,从而可以对地壳形变进行一定的预测,推动地震预报及地震灾害的预测研究工作。
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在应变积累过程中由于地壳介质的不均匀性,会在破裂(地震)之前出现明显的在时间上分阶段性的不同周期的地壳形变,这就是目前采用大面积形变测量,跨断层形变测量和固体潮汐形变测量方法进行地震预报的理论基础。
将电和磁两种现象密切联系起来的电磁学理论体系是麦克斯韦于1862年建立起来的电磁场理论。地球电磁学是在现代电磁学的基础上推进和发展的,他的基础是电磁理论在地球介质条件下的应用,形成了特定的地球电磁学学科。地震是发生在地球内部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内部介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将伴随有介质电磁性质的改变或电磁场的变化,因此地球地磁学方法应用于地震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利用地球地磁学的理论和技术,探索与孕震过程有关的地球介质的电磁性质及电磁场本身的变化,为地震预报以及孕震过程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方法。
我国地震电、磁前兆的观测是分开的,其观测方法有以下四种分类划分法:
(1)按使用场源的种类划分,可分为被动场源(天然场源)(5月份有什么节日?5月份的节日包括:劳动节、青年节、日本儿童节、母亲节、德国父亲节等重大的节日。)和主动场源(人工场源);
(2)按场源频率划分,可分直流、交流电磁场法,使用的频率有:
DC—超低频(ULF),频率在10Hz以下;极低频(FLF)、甚低频(VLF),频率从0.01到30KHz。
(3)按观测的物理量划分,可分为岩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场强的观测。
(4)按测量方式划分,可分为固定台站(定点)测量,定点定期重复测量和不定时不定点测量(面积和剖面线测量)等等。
地下流体的异常动态变化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之间有着密切的成因上的联系,这是利用地下流体方法预报地震的基本依据。地下流体是构成地壳介质的一种特殊的、最活跃的组成成分,能够灵活地反映地震孕育过程中岩石的应力应变;同时,地下流体的动态变化,对岩石的应力应变过程还要产生促进作用。
地下流体动态变化能够灵活地反映岩石的应力应变,已为大量资料所证实。地下水位对固体潮引起的地壳体应变反映的灵敏度可高达10-10。流体中含有的丰富多样的化学元素组分,尤其是其中的气体组分,也能灵敏地反映岩石的变形破坏,且显示出多种测项的异常变化,从而可提供丰富多样的地震前兆信息。
地下流体的动态观测,是流体方法预报地震的基础。观测内容包括:水位、流量、水温、水化、气体及断层气等。目前,我国已建成多层次、多项目、立体式的流体观测体系,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流体前兆资料,为流体前兆理论研究和实际地震预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宏观异常现象一般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仅凭感官就能观察或感觉到的与正常现象不同的自然现象。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则指在地震发生前后出现,且与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宏观异常现象。常见的宏观异常现象有:
(1)地下流体异常
A、地下水异常:水位升降异常、物理性质异常、化学组分异常;B、地下气体异常:气体溢出异常、翻花冒泡异常、燃气火球异常;C:地下油、七异常:石油产量异常、深井喷油异常。
(2)生物异常
A、动物异常:a.动物分类:穴居动物、水生动物、禽类、畜类、昆虫、其他野生动物;b.异常形式分类:行为异常、习性异常、迁徙异常。
B、植物异常:重花重果、再生或死亡。
(3)地球物理场异常
A、地光异常:大气发光、器物发光、燃气火球发光、地裂缝闪光;
B、电磁现象异常:电磁干扰、静电干扰;
C、地声;
D、有感地震‘
(4)地质现象异常
地裂缝、滑坡、坍塌。
(5)气象异常
旱涝异常、增湿异常、风异常。
地震宏观异常的出现是重要的临震指标。宏观异常大多出现在震前3-5天、几小时乃至10多分钟。只有个别出现在震前10多天甚至一个月以上。因此,宏观异常的出现是重要的临震异常显示。所以,在完成对地震形势趋势估计的背景下,及时发现、收集、分析宏观异常现象,是实现地震短临预报的关键措施。
地磁DST是什么?概括来讲,地磁DST指数就是以地磁监测数据为基础,描述某一时间段内地磁扰动的总体强度或某类磁扰强度的分级指标。是基于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需要,根据一个台站或全球台站的实际测量资料,用方便易行的分类和简单明了的指标,对地磁活动性进行总体特征检阅和总体形态描述,从宏观角度把握全球或区域的地磁场变化规律。地磁活动指数按照物理意义,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描述地磁活动的总体水平,而不考虑地磁扰动具体类型的指数,其中应用较广泛的有K指数、Kp指数、Ap指数;第二类是为了描述特定类型磁扰或特定区域磁扰而设计的指数,其中Dst指数应用较为广泛。DST指数是用来测量地磁强度的。在地磁暴的时候,由于地球低纬度的地磁强度和地球整体磁场的能量呈反比,而如果来自太阳的高能粒子通过地球附近的时候,地球整体磁场的能量会增加,所以通过测量低纬度的地磁强度,可以判定地磁暴的强度。地磁预测地震是建立在长期观测和综合分析基础上的。长期观测可以知道当地地磁活动的基本形态和变化规律,以及历史记录的地震发生之前的前兆特征。当观测到本地地磁发生不同于以往的异常活动,且活动形态与历史地震的前期征兆相似时,综合其他前兆,考虑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观察了一段时间的地磁Dst指数,发现地磁Dst指数与地震发生频率有一定的关系。规律是,凡是地磁Dst指数低于-20的时候,就容易出现5.0级和以上的地震级。
地磁指数预报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国地磁数据网、地磁指数预报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