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培:我给奥巴马当“枪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据上海侨报报道:11月15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抵达上海,开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一时间,在奥巴马和其他首脑背后默默“牵线搭桥”的人物也相继浮出水面,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充分诠释着“侨”的含义,所从事的虽然平凡,却牵动了白宫、牵动了中南海,乃至整个世界的关注。
通过生活、文化艺术交往达到的效果,可能比单纯的说教好得多。不少外国友人通过对中国生活、历史、文化、艺术的了解并发生兴趣,进而爱上了中国。而“侨”这个群体,在这方面的功劳不小。归侨侨眷和海外华侨华人有着天然的联系,既比较熟悉国内的工作习惯及运作方式,又对国外生活习惯相当了解,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理解,从而比较准确地表达中国的立场和观点。他们是向世界诠释和宣传中国的最好的“民间大使”。
近日,记者联系采访了部分致力于民间外交和世界和平的侨界“民间大使”。
留学生给奥巴马当“枪手”
薛海培:1982年从四川外国语大学毕业后,从四川旅游学校辗转到珠海经济特区工作。3年后留学美国,为奥巴马参选总统立下汗马功劳。
11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发表演讲时高兴地宣布说:“我们到中国学习的留学生人数,要增加到10万人。”奥巴马说,对美国来说,最好的大使、最好的使者就是年轻人。
事实上,奥巴马深得中国年轻留学生的“恩惠”。为奥巴马参选总统立下汗马功劳的薛海培,就是一名中国留学生。
作为目前美国国会注册的唯一华人政治游说者,薛海培一直在为促进中美交流、争取华裔利益而努力。他曾为中国取得贸易最惠国待遇和加入世贸组织在国会山游说,最近两三年则通过在国会活动,促使“美中文化交流促进议案”和“谴责日本强征慰安妇决议案”获得通过。
上世纪90年代,薛海培创办了一个公关公司,正式开始介入美国政治活动,标志着他在华盛顿的公关事务和游说活动正式开始。这当中,还出现了一个“枪手”的小插曲。说起这事,薛海培显得很谦虚,“当时也是赶鸭子上架”。还有3天就是2008农历新年了,但奥巴马给亚裔社区的新年问候信还没见踪影。身为奥巴马亚裔事务顾问的薛海培很着急。催了好几次,还是没见踪影。当时为奥巴马竞选演讲撰稿的3位“枪手”都无法分身。薛海培只好亲自挽袖上阵当“枪手”。不到两小时,就写好了这份新年贺信。提交给奥巴马后,只修改了7个单词就发出了。
20多年前,应该说大学生赴美还没形成潮流,尤其是在身处内陆欠发达地区的重庆。身在美国的薛海培像人们常说的四川人“闲不住”或“不安分”,践行着他的“民间大使”责任。薛海培透露,自己想学很多东西然后回中国服务,空闲的时候,他会和儿子一起努力学普通话和四川方言。
“比以色列总理还要强硬”
李小林:早年在美国留学,与很多美国有影响的家族私人交往密切,与美国前总统布什家族是多年的朋友关系,去美国时常会到布什家做客,看望前总统老布什。
作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小林早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就对美国人的个性与思维作了大量调查和研究。有过这样的调查经验,使得她在中美两国风风雨雨的交往史上,以独特的使命感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为两国的民间交往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美国“9·11”之后,老布什访问中国。为了接待好老布什,中美双方出于安全考虑都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时间表。有一天中午,老布什想提前半小时出发,可出发时间事先未与中方协调。李小林当时作为中方接待组的负责人,决定坚持原则,按照双方原定的时间离开酒店,即便是老布什夫妇坐在轿车内等待,也不允许司机开车,没有一丝可以商量的余地。
事后,老布什不但没生气,反而开玩笑地对李小林说:“你比以色列的总理还要强硬。”就这样,他们相互赢得了对方的尊重,从此李小林和老布什更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从1996年到2008年,老布什先后访华13次,每次都由李小林负责接待。李小林表示,这种友好的私人关系,应该是经过长期交流中的文化碰撞、人格魅力的相互欣赏、相互真诚的交心、交往才会建立起来的。
穷山沟走出的“民间外交家”
吴心伯:曾应邀到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从事访问研究,师从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哈里哈丁教授,后又被称为“美国第一思想库”的布鲁金斯研究所聘为客座研究员。
吴心伯,现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美国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美关系研究会副会长。11年前,他与应邀访华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及夫人希拉里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巧妙地触及了美国对台政策的敏感话题,使克林顿第一次在公开场合重申了美对台的“三不”政策。有谁知道,这位声名远扬的民间“外交家”,竟是从安徽省岳西县偏僻深山里走出的农家子弟。
美国有一位名叫兰托斯的议员对中国有较深的误解,长期对华不友好。2002年1月10日,兰托斯来华访问,在京期间国家领导人接见了他,并与之进行了交流,但兰托斯觉得这是“政治”需要,政府官员介绍的中国“不真实”。次日,他飞抵上海,要与“非官方人士”进行一次接触。
第二天一大早,在美驻沪总领事馆的安排下,吴心伯与兰托斯及其夫人、孙子一起共进早餐。他们边吃边聊,从社会制度、台湾问题、人权问题谈到中国的文化、教育,气氛和谐、轻松。见兰托斯脸上慢慢露出了笑容,吴心伯及时把握火候,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到中国的平民教育,讲到中国对知识的尊重,并重点介绍了安徽这一贫困省份的变化。
他的介绍激起兰托斯一家人的浓厚兴趣,兰托斯笑着对身边的随从说:“记住,以后我每年都要来一次中国,下次还要到吴教授的家乡转一转!”回美国后,兰托斯又给吴心怕写来感谢信,信中称:“与您的交流使我对中国有了更好的了解。当我离开上海时,我变得更聪明了。”
在吴心伯几年的民间外交生涯中,最辉煌的经历还是与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及夫人希拉里的“亲密接触”。1998年6月30日,应邀访华的克林顿总统夫妇与上海的8位市民代表进行了一场题为“构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的座谈。这8位市民中,吴心伯作为学者和惟一研究国际问题的专家与会。
克林顿问到他的一些个人情况,吴心伯毫不犹豫地说:“我来自中国较贫困的安徽省,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克林顿听了,高兴地说:“我的家乡阿肯色州也很贫穷。你是中国的‘阿肯色’走出的年轻人,了不起!”
用邮品实现各国“和平对话”
陈人:25年前,他远在美国的姨婆给他的回信没盖邮戳,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也就随之上演。
作为中国普通的一位“民间”外交家,陈人从来不穿西装,也谈不上风度翩翩。但25年间他所做的点点滴滴,都在改变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1984年,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并发行了第23届奥运会纪念邮票。收集了这枚邮票的陈人,想取得有纪念意义的奥运会主办地实寄封,便把贴有6枚奥运邮票的信封寄往美国纽约的姨婆家。几个月后,陈人收到了姨婆回寄给他的信封。令陈人大为遗憾的是,信封上面竟然漏盖了纽约的落地日戳!没有了这个宝贵的邮戳,便意味着成为“残封”。于是,陈人致函纽约市邮政局,要求对方给个说法。
没想到,陈人很快就收到了纽约市邮政局局长丹尼斯·李亲笔签名的致歉信。这件事对陈人触动很大,“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这位大洋彼岸邮政局局长的行为,让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陈人回想起来至今百感交集。补盖邮戳如愿以偿,让陈人突然有了一个念头:可否给外国首脑写信?
此后,陈人开始以一个普通集邮者的身份,向各国领导人征集倡议和平的署名邮品。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多数国家领导人的认同。在其不懈的努力下,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等国家首脑先后给他回信并附上了签名照片。苏联解体之前,他收到了戈尔巴乔夫的回信;西德东德统一之前,他分别征集到了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和民主德国国务委员会主席昂纳克的题词……
截至目前,陈人已经收到135个国家及地区首脑的和平呼吁书与签名照。这些珍贵的邮品,不但浓缩了陈人“民间外交”的点点滴滴,而且从侧面折射出各国首脑的和平思想,以及各国政府的和平外交政策。
记者手记
侨:一头国内一头海外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但是国际上对中国的了解还是非常贫乏,中国非常需要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国内归侨侨眷和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个群体能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中国的立场和观点,是向世界诠释和宣传中国最好的“民间大使”。改革开放30年的外交和侨务工作实践证明,“侨”是中国民间外交的积极参与者和有力推动者。民间外交工作是侨务工作优势之所在,它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胡锦涛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民间外交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民间外交,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为国家关系的发展奠定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实践证明,无论过去、现在或者将来,“侨”都是我国开展民间外交中最积极、最可信赖、最富有经验、最具创造性的中坚力量。(记者 王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