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处置效应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所谓处置效应,是指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
如果你觉得不好理解,也可以理解为普通的赌徒心理,即一个人在赢、顺境的时候小心谨慎、贪图小利;而他在输、逆境的时候却不服输,不计代价的希望可以挽回损失。
处置效应由Shefrin and Statman ( 1985) 根据前景理论和心理账户提出的概念, 即投资者趋于过长时间地持有正在损失的股票, 而过快地卖掉正在盈利的股票。前景理论( Kahnem an and Tverskycs1979) 指投资者在收益的情况下厌恶风险, 在损失的情况下喜好风险。作为期望效用理论的代替者,前景理论以非理性理论为基础, 第一次把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分析决策者的行为。心理账户(Tha lercs 1980)表示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前景理论(PT)和心理账户(MA)联合起来就构成了处置效应的内涵, 原因是投资者对一些投资风险厌恶的, 而对另一些投资风险喜好, 投资者对不同账户的风险态度导致更愿意卖出盈利的股票, 而持有损失的股票。所以弱市易跑,强市易追。往往吃亏。
1985年,Hersh Shefrin and Meir Statman在《The Disposition to Sell Winners Too
Early and Ride Losers Too Long: Theory and Evide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XL, No. 3, July 1985:777-790.)中提出了“处置效应”的概念。
文章结合了卡尼曼的“前景理论”中“人们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喜好,而面临收益时是风险规避的”以及萨勒的“心理账户”中“关闭一个心理账户是痛苦的”等观点阐述了投资者总是将收益好股票过快的卖出,而将亏损的股票长期持有的现象。
处置效应是在前景理论、心理账户、后悔理论、自我约束以及税收的基础上,将这种行为模式进行了更广泛的运用。文章还运用1964年至1970年间个人消费者行为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1998年奥登在“Are investors reluctant to realize their losses?”文中用实证方法检验处置效应的存在,很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