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回顾2020年去世的8位院士,每一位都是国士无双

回顾2020年去世的8位院士,每一位都是国士无双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回顾2020年去世的8位院士,每一位都是国士无双

2020年,我们已经送别了35位 院士 。

怀着敬畏的心,我写下了这篇文章。

可在翻阅资料的时候,我却发现——

网上关于他们的信息少之又少,访谈什么的更是凤毛麟角。

他们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奉献者,我们不该对他们一无所知。

因篇幅有限,今天就着重写其中的8位院士。

每一个都是 国士无双 ,令人尊敬!

一. 曾毅 病毒学家 享年91岁

他是广西人,自幼家境贫寒。

每年开学,要步行3天才能赶到学校。

新中国成立不久,由于当时简陋的卫生条件,伤寒、霍乱等传染病流行,不少人因此丧命。

此情此景,曾毅记在心里,他对自己发誓:

一定要在病毒领域有所成就,才能挽救国人的生命。

从那以后,他一干就是60多年,这辈子他只有一个主题——与病毒抗战。

他整天待在实验室,不仅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挽救了很多病人的生命;还首次分离出HIV毒株,证实了HIV最早是随血液制品从国外传入我国。

64岁那年,曾毅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二.肖碧莲 生殖内分泌学家 享年97岁

上世纪60年代,她研发了史上最低剂量的避孕药。

这款药后来被国际专家高度赞扬:“目前国际上正在进行低剂量的口服避孕药研究,而在中国七八年前就已经使用上了。”

她是上海人,幼年丧父,少年又遭遇战乱,一生过得跌宕起伏。

过去做科研,条件很艰苦。

她每次都要骑车下乡,到老百姓家去发药、收尿液。

在那个年代,人们的避孕意识尚未萌芽,“避孕药”这个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有悖人伦的。

但她从未放弃,她跑去西双版纳,调查有避孕节育作用的中草药。然后跋山涉水、背包露营,跑了很多地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降低了中国的人工流产率,促进了女性的生殖健康保护,为推动我国计划生育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还是公认的女性健康守护者,每一位女性都应该记住她。

三.李吉均 地质学家 享年87岁

他出生于四川彭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大学就读于南京大学地理系。

他把自己最好的年华,全都献给了祖国西部。

但因为积劳成疾,1974年,他患上了严重的高原肺水肿。

不过他没有放弃,而后还做起了导师,成功地培养了100多名硕、博士研究生,其中3人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此后,“一师门四院士”的学术佳话广为流传,李吉均被称为“大先生”。

四.李东英 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专家 享年100岁

他是北京人,1955年当选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49年,东北解放。

当时,正是有色金属选矿厂恢复生产的时候,李东英被派去研究“黄药”。

要知道,当时的日本人研究了几个月都没成功,而李东英仅用两周时间,就研究出了第一批液体黄药。

年轻时为国奋斗,年老后,却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科研笔记全部捐献给了科研部门。

对此,他说:“人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应当是有所作为才对的。不能光是饱食终日,只要国家的需要组织的需要,就是你自己最大的需要,完成这事就等于完成自己的任务,所以这是最大的高兴事。任何时候我看都需要这样子。”

五.张俐娜 高分子物理化学家 享年60岁

她是福建人,初中毕业后,正逢国家扩大中等师范学校招生。

她效应号召,填报了师范学校。

但老师建议她继续上高中,说她是块当科学家的料。

张俐娜不负众望,一路披荆斩棘,成为了武汉大学的第一位女院士。

她发明了一种神奇的溶剂,这个溶剂最大的好处便是,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这个成果,被科学家们喻为“神话般故事”,轰动了整个科学界。

这么多年来,她坚持在科研一线工作,年逾七旬仍坚持在讲台上给本科生授课。

直到2019年才退休,退休一年后,她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六. 陈灏珠 内科心血管病专家 享年96岁

他是广东人,他这一生都在研究一颗‘心’,被称为“当代心脏病学之父”。

在陈灏珠行医70年中,曾多次下基层,到贵州威宁从事基层医疗服务,去云南参加过抗震救灾。

比起城市 ,他更加关心贫困地区的医学人才和医疗建设。

95岁那年,他已经老得不行了,可还坚守在临床一线。

不仅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悉心培养了博士后3位、博士研究生52位、硕士研究生24位。

去年,正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陈灏珠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他轻轻拿起纪念章,深情一吻。

“这一吻的背后是他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无限热爱,更是他这一生追寻并实现个人梦和中国梦的最佳封缄。”

七.侯锋 蔬菜育种专家 享年92岁

他是山东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侯锋被分配到天津研究黄瓜。

那时候,黄瓜属于“细菜”,价格非常贵,因为这种蔬菜总爱得霜霉病、白粉病及枯萎病。

而侯锋的出现,使得黄瓜从“细菜”发展到今天老百姓一年四季都吃得起的“大路菜”。

不仅改善了我国黄瓜生产的落后局面,还为社会创下经济效益60亿元。

就这样,靠着研究黄瓜,侯锋成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不仅被农民兄弟亲切地称作“黄瓜王”,还被称为蔬菜领域的袁隆平。

八.李冠兴 核材料专家 享年80岁

他出生于上海,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考入清华时,李冠兴是年龄最小,但也最聪明的学生。

毕业后,李冠兴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核事业。

这一做,就是一辈子。

他经常教导年轻人:“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一辈子有机会做几个大课题是不容易的,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有些东西不是金钱能买到的,人总要有点精神。”

一个月前,中国核工业媒体的编辑准备采访李院士。

但通过短信得知,院士在住院治疗,采访因此搁置。

没想到,这一搁置,就是永别了,我们再也没有机会采访李院士了。

写在最后:

我想,中国现在的富强与安康,肯定有咱们院士的一份功劳。

若不是他们为国添砖加瓦,我们怎能如此幸福?

他们默默无闻,他们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实验室,捐赠给了祖国。

做研究、做实验,本就是一场寂寞难耐的旅程。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守呢?

我想,大概是对家国的爱,对百姓的情。

今天我写下这篇文章,只为纪念我们的科学家——

在娱乐的时代,也别忘了那些为我们匍匐前进的勇士。

他们值得我们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