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资金空转?如何理解?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资金空转简单来说就是资金在金融领域内流转,而没有流向实体经济。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上市公司通过IPO后,拿到了不菲的融资,但是这些钱原本是让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或者加大研发力度的,最后很多企业却拿这个钱去买了理财产品。银行定存,钱没有用到精神、生产中去,这就是资金的空转。其他的例子还有很多,贷款转存、银行委外、票据套利都是这样的资金空转行为。
在受到疫情的影响下,很多企业都拿到了政府的贴息贷款,利率低到只有2.5%左右;但是很多企业因为种种原因却没有把钱拿去再生产,而是选择储蓄,现在大额存单还多银行的利率都在4%以上,这一存一贷,躺赚2.5%,也不要花费什么成本,这就造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央行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8.07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86万亿元。说好的报复性消费没有到来,老百姓报复性储蓄却提前到来了;说好的复工复产,稳增长,稳就业,结果企业储蓄也增加了。目前的经济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资金的空转危害是非常大的,一方面不缺钱的企业通过贴息、低息贷款做套利;另一方面缺钱的企业拿不到钱,融资成本过高。银行对于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因为考虑到风险,通常需要抵押物,而很多中小微企业是不具备多少有价值的抵押物的,这就造成了这些企业很难拿到贴息、低息贷款,正常的经营生产活动受到资金的限制,无法正常开展。
综上所述,资金空转简单来说就是资金在金融领域内流转,而没有流向实体经济。资金空转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非常不利。
资金空转主要指资金在金融机构之间循环,不进入实体经济或者不直接进入实体经济,本质上是经济基本出现问题后,货币传导路径断裂。
通常资金空转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同业存单和同业互买理财产品
大行资金充足,但是风险偏好较低。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银行放贷带来的潜在风险高于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互买。大行为了控制风险,小行为了获得资金,两者一拍即合形成资金空转。
比如,疫情期间,央行放水给国有六大行,六大行不见得就全部、立刻马上贷款给中小微企业,但是大量资金又不可能让其睡大觉,于是就低利率贷款给城商行或者农商行,既然大行知道风险,那小行同样知道,于是小行将带来的资金购买收益高于成本的理财产品,这样就形成了资金空转。
2、银行委外
银行委外指的是银行将自营或者表内、表外的理财资金委托给非银行机构管理,而非直接将资金投向债券或者信贷,流入实体经济。
比如:很多基金专户资金,2015年杠杆牛市中的优先级资金等。
3、投向非标资产
银行通过信托计划、资管计划等方式投向非标、股权、房地产等受限的领域,实现规避监管限定投资范围、降低风险资本计提、绕过存贷比等监管指标的效果。
综上就是资金空转的主要形式,供参考。
我是溯源归一,极简投资践行者!
这个很好理解,目前咱们的现状就是。
不知道大家记得不,前几天公布了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8.07万亿元,尤其是今年一季度非金融企业存款大增,增加值为1.86万亿元,对比去年一季度仅为3328亿元。
这就是明显的资金空转的现象。
什么意思?银行借给企业钱,希望钱流入实体经济,用于生产、消费这些,可是由于中间环节出了问题钱没传导到企业去、又或是企业自身对于未来预期不好而不去花这些钱。
最后结果就是,企业又把钱存回了银行,钱一直在金融系统内流转,而没有流入到实体经济当中去。
说实话,资金空转这个现象非常不好,而且也很难破解,最好的破解方法是想办法让大家乐观起来去生产和消费。
尤其是旅游、餐饮、零售这些重灾区,现在很多小老板真挺难的,zf也在想尽办法帮他们渡过难关,可不得不说,只要疫情不彻底结束,这个僵局真的不好解。
如果长期这个状态维持下去,未来大家只会报复性存钱,局面会越来越糟...
在我国,银行代表着国家的信誉和权威性,被称为垄断性行业一点都不会觉得过分。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方式就是赚取存贷差,用较低成本的利息吸收存款,再用较高的成本的利息把钱贷出去。
就这种低买高卖的模式,能做到多大,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银行就像一个从小生长在富裕家庭里的小子,从来没有为自己的盈利能力担心过,赚钱太多以至于有时候都不好意思说出来。
还有另外一个外部原因,中国企业在过去常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里的低端部分,主要处于制造业这个环节。毕竟当时国力不强,人口众多,人力成本低,中华民族以吃苦耐劳为荣,性价比奇高。
于是世界各大企业纷纷在中国设厂,早期来说这是个双赢的节奏,你的业务成本降低了,我的居民收入、就业率提升了。
从产业链价值来看,美帝企业处于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当中,赚走的都是高附加值的利润,而中国一直处于底层,只能拿走低附加值的利润。
这就导致中国企业的整体利润要远低于美国企业,在这个大环境下,银行还要吃掉一大半,无疑对中国企业来说,这真的太难了。随着两国竞争不断升级,这就变得越来越难了。
管理层也知道,民营企业是贡献就业和经济发展所占的比例很大,如果再这样下去,恐怕会有大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所以大家一直认为,银行赚钱太多了,必须分一点给中小企业,所以为什么经常会有政策去扶持中小企业,定向为中国企业降息,就是这个原因。
但旧的利率传导机制是有问题,并不是一直降息就能解决问题。
扶持资金在空转,银行也没有办法
我们上面说了,银行作为间接融资机构,责任就是收集人民群众的小额闲散资金,再集中贷款给企业,让社会上的钱流动起来,提升资金融通的效率。
银行的盈利模式是赚取存贷差,这当中还要覆盖掉运营成本和坏账风险,什么是坏账?就是那些贷出去却收不回来的贷款,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发生?说白了就是贷款的企业利润实在不高,还不起钱。
银行是个高杠杆的行业,它既要提防流动性风险,也要去控制坏账的风险。所以有时候,银行的钱是不敢借给企业的,因为它们行为坏账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资金是有成本的,除了必然的风险准备金外,其余的钱应该尽量拿去放贷,不然会成为“死账”躺在那里,企业又不想借,那能怎么办的?
唯有在银行系统内部流动,大家互相借钱,互相起息,互相吃息差,然而央行放的水,却没能流入实体经济,只能在银行系统内部空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资金空转。
如果一个资金利用率高的市场,没有空转,理论上M2的增速理应等于GDP和CPI的增速。(这部分知识在《如何简单地看懂宏观经济,做个人收益最大的事?》里说过)
而我们透过数据能发现,2011年之后,M2的增速远高于GDP+CPI,这就意味着央行印的钱,很大一部分是传导不过去实体经济里面的。
这会导致两个问题:
1、即使资金能顺利传递到中国企业(实体经济)里面,由于中间存在过多链条,资金成本已提升不少,不利于企业发展。
2、资金空转加大金融机构风险,毕竟银行系统间各金融机构之间都是互相用信用担保,只要有一端发生严重问题,容易牵扯多个金融机构,产生系统性风险。
这就是现在的问题所在,实体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矛盾。
通常理解的资金空转,就是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流转而不流向实体经济。
货币空转是指比较严格的经济学定义可能是社会融资规模持续高于GDP增长率,即现金流在循环过程中跳过了实体经济这一环,陷入了金融机构间的“自循环”过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现象,是指国家增发流动性后,现金流只在虚拟经济即金融行业内流动,并没有惠及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近年来同业业务发展过快,是造成整个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的源头。大型银行从央行获得低成本资金,并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而是通过同业存贷款的方式进入到城商行、农商行等小银行,而小银行的业务合规程度不高,不但放大了资金风险,对降低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效果也有限。
除了银监会之外,央行对于银行同业业务的整顿也未放松。央行于7月中旬对外通报了2016年同业账户专项检查情况,指出部分银行在落实账户开立管理与专项管理制度上存在不到位问题,个别银行存在违规问题多、违规程度高,甚至在开户审核环节严重违规的现象。
针对央行和银监会打击同业套利的一系列动作,监管部门加强金融监管,会对其他商业银行开展违规业务起到警示作用。与此同时,将使得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萎缩,缓解资金空转的现象,促进资金流入到实体经济。
通常理解的资金空转,就是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流转而不流向实体经济。
货币空转是指比较严格的经济学定义可能是社会融资规模持续高于GDP增长率,即现金流在循环过程中跳过了实体经济这一环,陷入了金融机构间的“自循环”过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现象,是指国家增发流动性后,现金流只在虚拟经济即金融行业内流动,并没有惠及制造业等实体经济。
扩展资料:
近年来同业业务发展过快,是造成整个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的源头。大型银行从央行获得低成本资金,并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而是通过同业存贷款的方式进入到城商行、农商行等小银行,而小银行的业务合规程度不高,不但放大了资金风险,对降低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效果也有限。
除了银监会之外,央行对于银行同业业务的整顿也未放松。央行于7月中旬对外通报了2016年同业账户专项检查情况,指出部分银行在落实账户开立管理与专项管理制度上存在不到位问题,个别银行存在违规问题多、违规程度高,甚至在开户审核环节严重违规的现象。
针对央行和银监会打击同业套利的一系列动作,监管部门加强金融监管,会对其他商业银行开展违规业务起到警示作用。与此同时,将使得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萎缩,缓解资金空转的现象,促进资金流入到实体经济。
就是虚的,我不喜欢
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请先厘清一个概念,“资金空转”本身是一个伪命题,就如同房市里经常提到的一个“刚需”的概念类似,都无非是为了更省事儿的解决问题(忽悠人)而生搬硬造出来的概念。通常理解的资金空转,就是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流转而不流向实体经济。如果一定要给“资金空转”下一个定义的话,我愿意借鉴某经济学家的说法稍加补充,资金空转最多只能描述的是一种资金主动的或被动的在金融机构之间流转,而相对缓慢的,甚至低效的流入实体经济的过程。之所以说资金空转是一个伪命题,是因为资金是不会真正“空”着转的,资金要到哪里去,完全是由市场价格调节的,而市场价格的决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绝不是因为有谁要让资金“空”着转来转去,就会真的发生这样一个过程。而各种“宝宝”的出现也绝不是资金空转的任何形式的载体或是罪魁祸首。
此外,实体经济也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与之相比,可能一个“可以取得合理利润的生产性的投资行为”更合适一些。古典经济学认为,投资(储蓄)与消费之和构成了国民收入,就是一国的财富。基于这个模型进一步展开,投资的内涵及主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丰富,金融机构的出现,实际上是转化了狭义口径的居民、企业或者政府的储蓄变成了企业或者个人作为行为主体的投资。资金的流转最为简单的就是由狭义口径的储蓄到金融机构再到资金使用者,这是最为古典的、简洁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资金运转模式。当然现代金融机构的业务要较这一链条描述的复杂许多,但在我看来,应当尽可能的降低闲置资金到达投资领域的成本,这是条件一。
宏观经济学的投资概念更多是一个与“生产”有关的概念,通常我们现在理解的买卖股票、债券等等通过资本投资获利的行为并不完全是“投资”行为。资金流转的终点应当是可以产生价值增殖或者说利益增殖的投资行为,这是毋庸置疑的,否则这就是一个庞氏骗局,这是条件二。所谓的“资金空转”也好,“流动性短缺”也好,在我看来,都与上面两个条件出现问题有关。更直接的说,是因为资金没有投入到能够正常
这几年,金融界流行一个词“资金空转”。金融空转暗含的意思是,金融界钱很多,但是这些钱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界转来转去。但事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并非如此。
资金按最简单的模型是从金融机构到达实体经济,但是实际的金融运行远远并非如此,资金从金融机构进入金融机构,再进入金融机构,再进入实体,完全符合金融运行规律,并没有不 对可言。
资金从金融机构进入其它金融机构,第一,有的金融机构从事批发业务,有的金融机构从事零售业务。负责零售的金融机构向负责批发业务的金融机构拆解资金(批发资金)是正常的。
比如中国的邮政储蓄银行有大量的存款,但贷款很少,别的金融机构当然就会从它那里借钱来贷款,比如同样是银行,不同银行资金成本不同,资金成本比较高的股份制银行想国有大行 拆解资金也是正常的。
第二,有的金融机构专门负责从市场募资,而有的机构主要负责投资。还有的金融机构主要做两种金融机构之间的对接,出现两种机构为一种机构服务,最终机构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这也是正常的。
第三,还有一种情况,为了绕开金融监管往往会走通道业务,信托是大家最常见的金融通道。很多银行在政策不允许投放的领域,往往会使用信托,银行和信托之间给人一种金融空转的 印象。其实只是通道业务,金融界很多的通道业务被不了解金融运行的人误认为是“金融空转”,纯属误会。
金融每一分钱都在寻找利益,金钱永不眠,金钱永远不会浪费它收益的可能,收益的可能最终只能来源于实体经济,金融不可能自身产生收益。无论经过多少通道,多少层批发零售与拆 借,金融的钱最终每一分都会投入到实体经济,不可能金融之间互相转来转去,不符合金融逐利的本质。
金融也讲分工,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不同资金成本的金融机构,不同风险控制方式的金融机构它们存在分工是非常正常。比如银行、信托,债券、融资租赁,股权投资基金,它们分属 于不同的类型,而它们的风险级别也完全不同。银行最害怕风险,它们会把风险转接给承担风险能力更强的信托机构,走信托通道可以由信托为项目做风险承担。
现代社会金融分工越来越细,就拿股权投资来说,股权投资包括募、投、管、退。往往募集是一个机构,投资是一个机构,管理又是一个机构,退出时需要更多机构的参与。一个金融项 目做成,往往需要多种金融机构的配合,多种金融工具配合才可以完成。这在不懂金融运行,没有真正实操经验的人眼里很难理解。但这种现象的存在非常合理。
总之,中国不能被金融空转概念所误导。
有的金融机构擅长资金募集,有点金融机构擅长风险控制,擅长风控的金融机构则充当了银行和合格投资者的资金通道。而以通道业务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其实是真正有利于,服务于实 体经济发展的。
比如一个房地产项目不能通过银行的风控,但能通过信托公司的风控,结果地产项目先向信托机构融资,信托机构再通过向银行发售理财产品融资。结果还是银行的钱流向实体经济,最 终仍然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并没有资金空转。
又比如基建项目需要资金找到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又把它做成产品交给第三方理财公司。第三方理财公司再向公众、合格投资者募集项目所需资金,结果是合格投资者资金通过第三方理 财公司和信托公司进入实体经济,最终还是进入实体经济。
金融机构的每个角色都在获取它应该获得的利润,这并没有什么不应当。市场资金源头要么来源于市场合格投资者,要么来源于银行,这两种机构资金都是有成本的,都要利息。这些资 金源头的资金,根本不允许进行资金空转,因为空转不可能产生利润,只有实转才能产生利润。
资金空转反映的是影子银行业务的发达,影子银行业务为什么突然如此发达?还是因为市场利率太高,银行给企业贷款风险极大,因为利率越高,企业越难盈利,银行贷款的风险越大。 也就是说,资金空转不是资金多造成的,而是资金太少,利率太高造成的。要想真正地破除所谓的资金空转,必须降低利率,降低所有借贷企业或项目的风险,让业务回归银行。金融借贷市 场利率越低,金融业务向银行体系回归的越多,所谓金融空转的空间就会越小,这才是真正的选择。
通常理解的资金空转,就是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流转而不流向实体经济。
实际上资金空转是资金流转中的一个“时点”现象。一般而言,金融机构的作用就是汇集小额资金,形成货币资本,然后将其流转给借款者。
借款者或者直接用于生产,或者用于消费,最终流向生产商。总之,货币都最终流向了实体经济,转化为产业资本。但是从一个时点看,资金可能仍在体系内留存,货币资金不经过实体产业,从出发点又回到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