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 本文关键词:翻译家,传教士,时期,代表
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 本文简介: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传教士翻译时期,也就是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掀起了第二次翻译高潮。
这次翻译多采用中国人和外国人合作翻译的形式,即先由外国人
1、个人简介:意大利传教士
2、主要翻译作品:
《天主实录》
《几何原本》
《同文算指》
《圜容较义》
《浑盖通宪图说》等
3、翻译思想:论述了翻译之难,还议论了中外人士合作“对译”之可行。
“东西文理,又自绝殊,字义相求,仍多阙略。
了然于口,尚可勉图,肆笔为文,便成减色矣。……
呜呼,此游艺之学,言象之粗,而龌龊如是,允哉始事之难也!”
他与徐光启合作时“反复辗转,求合书本之意,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政,凡三易稿”。
利类思在为其所译的《超性学要》的序文中说:“自惭才智庸陋,下笔维艰,兼之文以地殊,言以数限,反复商求,加增新语,勉完第一支数卷,然犹未敢必其尽当于原文也。”
其中,“文以地殊,言以数限”阐述了不仅文字因国家地区不同而相异,而且相关概念用语也因思想相异而不同。“反复商求”,其间必有华士参与;“加增新语”则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少的。
二、中国方面
徐光启
1、个人简介:
明末清初著名的大翻译家,在西学翻译、历法改革、农田水利、练兵制器等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以及文学等扩大到自然科学技术领域,杰出的爱国科学家、科学文化运动的领导者
2、主要翻译作品:
《几何原本》
3、翻译思想:
徐光启的翻译思想有两大特点:一是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
二是抓重点,抓“急需”,并能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着眼。
他在《历书总目表》中提出翻译西洋历书须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见解,并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思想:“臣等愚新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也就是说,只有通过“翻译”才能“会通”
1、个人简介:较早与利玛窦有学术交往的京官之一,
2、主要翻译作品:
《浑盖通宪图说》
《同文算指》
《圜容较义》
《寰有诠》
《明理探》等
3、翻译思想:创译思想
晚年,李之藻也葡萄牙传教士傅汎际合作,翻译了《寰有诠》、《明理探》两书,为我国早期介绍西方哲学的名著。
《寰有诠》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部分,讲的是宇宙观。李氏为译此书,耗费了五年时间,可见其难译。
“余自癸亥归田,即从修士傅公泛际,结庐湖上,形神并式,研论本始,每举一义,辄幸得未曾有,心眼为开,遂忘年力之迈,矢佐翻译,诚不忍当吾世失之。而惟是文言夐绝,喉转棘生,屡因苦难阁笔。乃先就诸有形之类,摘取形天、土、水、气、火、所名五大有者而创译焉。夫佛氏愣严亦说地、水、风、火,然究竟归在真空。
该惟究论实有,有无之判,含灵共晓,非必固陋为赘,各引端倪,尚俟更仆评焉。然而精义妙道,言下亦自可会,诸皆借我华言,翻出西义而止,不敢妄增闻见,致失本真;而总之识有,足以砭空,识所有之大,足以砭自小自愚,而蝇营世福者,诚欲知天,即此可开户牖,其于景教,殆亦九鼎在列,而先尝其一脔之味者乎。是编竣,而修士于中土文言,理会者多,从此亦能渐畅其所欲言矣。于是乃取推论各理之书,而嗣译之。
噫,人之好德,谁不如我,将伯之助,窃引领企焉。不然秉烛夜游之夫,而且为愚公为精卫夫,亦不自量甚也。”
李之藻在翻译时虽强调
“借我华言,翻出西义”而止,不敢
“妄增闻见,致失本真”,但他将自己的翻译称为
“创译”,足见其中充满创造性劳动。
他在翻译过程中,始终坚持
“辞能达意”
的原则,所创译的不少术语译名至今沿用。
同时,李之藻还对译者的思想修养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提出译者要祛除
“浅学自奓
1、个人简介:
明末著名官员。是与徐光启和李之藻并列,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的人物之一。
2、翻译思想:翻译之难
杨廷筠在为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撰述的《西学凡》写的序言中,提到了他对翻译的看法。
“利
1、个人简介:
早年信奉佛教,24岁改信道教,后又转入基督教。
没有在朝中做过较大的官。
懂一点外语。
我国较早学习拉丁语,并用西方语言学知识研究汉语言韵的先驱者,我国古代著名的机械学家。
2、主要翻译作品:
《西儒耳目资》,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
《崇一堂日记随笔》
3、翻译思想:翻译资用思想
王微提出了翻译资用思想,他将西方语言、科技、哲理三类书籍,分别称之为“资耳目”、“资手足”、“资心”之书,认为各不可偏废,都应认真翻译。
此外,他还针对一些人学习外语的畏难心理,强调指出中国人学外语绝不难于外国人之学汉语。
魏象乾
1、个人简介:
清朝雍正、乾隆时人。曾被任命为实录馆间内翻书房撰修,专事汉译满
2、主要作品:
《繙清说》
《繙清说》是我国最早的内部出版的翻译研究单篇专著。所谓“繙清”,就是从汉文译为清(满)文。
魏象乾根据自己在汉译满工作中的切身体会,论述了翻译的原则、标准,以及初学翻译者如何入门与提高问题。
3、翻译思想:正译思想
魏象乾在《繙清说》中提出了“正”译的标准:
窃惟翻译之道,至显而寓至微,至约而寓至博,信乎千变万化,神妙莫测也。
惟其变化无穷,遂有出入失正之弊,学者不可不审焉。
夫所谓
‘正’
者:了其意,完其辞,顺其气,传其神,不增不减,不颠不倒,不恃取意,而清文精练,适当其可也。
这说的是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要首先透彻地了解原文的含意,能完美地、传神地再现原文的意义内容、再现原文的话语风格。
他提出的“不增不减,不颠不倒,不恃取意”这五个“不”,是从总体上说的,不能绝对的、形而上学地做理解。
魏象乾提出的“正”译标准,是从汉末倡导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直译方法,到六朝时期崇尚的“文约而诣、旨婉而彰”的意译,发展到唐代的多用直译、善参意译的“新译”笔法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对我国古代“翻译之道”的一个精彩小结。
他还提出了初学者如何对照钻研,每日熟读强记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