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体检!爱康国宾全新战略驱动医疗服务模式变革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近年来,我国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据国家癌症中心2018年2月发布的最新一期的中国癌症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男性211.4万例,女性169.0万例),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按发病病例数排位,肺癌位居全国发病首位,每年发病约78.1万,其后依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40%以上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关键。
如何通过提高癌症的早期发现率,降低癌症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018年12月6日,爱康集团战略升级发布会在上海召开,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先生公布了有人“管”的体检2.0战略,并宣布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体检,全面启动iKangAI+计划。
与此同时,爱康还将携手全国300多家公立医院共建体检医联体联盟,深化一站式健康管理,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有人管的体检2.0战略,旨在通过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体检,将更多创新科技应用在健康全管理过程中,从而帮助用户更早发现、更早诊断、更早治疗。”
张黎刚先生说道。
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先生
打响胃癌早诊、早筛攻坚战
恶性肿瘤是我国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而胃癌作为严重威胁国人健康的常见肿瘤,正离我们越来越近,近年来,随着胃癌患者逐年增多,实现胃癌早诊早筛已经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球胃癌新发病例约95.1万例,因胃癌死亡病例约72.3万例,分别位于恶性肿瘤发病率第5位、死亡率第3位。
更有数据显示,超过70%的胃癌新发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约50%的病例发生在亚洲东部,主要集中在中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任、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指出,欧美国家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日韩等国更高达90%。但当前我国消化道肿瘤筛查、诊治方面还存在晚发现、筛查低的问题。
此外,由于疾病的特点,大部分胃癌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诊断时候已是晚期。同时,公众对早期胃癌筛查意识薄弱,90%的胃癌患者发现病况时已是进展期,错失了最佳诊治时机。
由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是延长胃癌患者生存期的关键,也是提高我国消化道肿瘤防治水平的关键点。
“40岁以上任何人群;辽宁、山东、甘肃、福建等胃癌高发区人群;H.Pylori(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者;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如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者。
符合这些条件者应该进行胃癌筛查。”
李兆申院士建议,如果发现胃癌疑似患者,可通过胃镜、病理学检测等精确检查进一步诊断,以便及早规范治疗,提高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任、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教授
人工智能助力解决胃癌诊治痛点
实现早诊、早筛已是大势所趋,但不得不说,在当前形势下,国内胃镜筛查尚存在一定的瓶颈,如何实现由有痛内镜到无痛内镜的迈进,还需进一步实践。
怎么破?人工智能给出了答案。
据公开资料显示,在2017年,李兆申院士及其团队引入远程阅片、人工智能技术,将“小胶囊”融入“大智慧”,几分钟内便可处理近10万张内镜图片,病变识别准确率高于95%,显著提高了诊断率。
不仅如此,这一诊断方式也将“谈胃镜色变”成为历史。如今,只要受检者穿上一个能接收信号的腰带,吞服一粒智能胶囊,就能舒适地接受胃肠道检查。
受检者花上半小时完成胃部检查,即可带着腰带离开医院,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中国每年有1.2亿高危人群需要做胃镜,专业内镜医师不足4万,巨大的医疗缺口造成绝大多数亟需做胃镜的患者无法得到检查,对胃镜的恐惧和排斥也是导致很多人不愿意接受检查的原因。”
李兆申教授坦言,将胃癌筛查项目与人工智能进行结合,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对于协助医生提高胃癌筛查率也意义重大。
事实上,为了缓解专业内镜医师不足的现状,此次,爱康集团创新提出iKangNetwork+的概念,将与全国超过300家的公立医院合作成立体检医联体联盟,在体检、诊断、慢病管理、就医、住院几大领域全方位联动、资源共享,为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一站式健康管理。
而在此次发布会上,爱康集团与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医生集团分会、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等医院华东区体检医联体联盟。
“爱康联手公立医院成立体检医联体联盟,不仅是希望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务,更是民营力量在追求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携手公立医院,一起推动行业良性发展,高质量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张黎刚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