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人格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反社会型人格具有哪些表现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一、反社会人格的治疗有哪些方法 1、药物治疗 药物不能改善人格结构,但对某些表现可能有一定效果。
情绪不稳定者可给以小剂量酚噻嗪类药物,如奋乃静2-4毫克或氯丙嗪100-200毫克,睡前一次。
2、精神外科治疗 大脑一定部位定向破坏手术可改善某种类型的人格障碍症状,如冲动行为明显者。但手术可导致不可逆脑局部损伤,故外科治疗应采取慎重态度。
3、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人格障碍是有益的,通过深入接触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人道主义和关心的态度对待他们,帮助他们认识个性的缺陷所在,进而指出个性是可以改变的,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改造自己性格。
通过参加治疗性社区(或称治疗性团体)活动以控制和改善患者的偏离行为,使其丢掉那些获得和习得的不良习惯。
4、疾病预防 社会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后趋持续进程,在少年后期达到高潮。
随着年龄增长,一般在成年后期违纪行为即趋减少,情况有所缓和。
二、反社会型人格的表现是什么 1。
早年开始显露人格偏异,一般在青春期呈现明朗化。
2。严重人格障碍,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过分畸形发展,不符合社会规范。
3。人格偏异非常顽固难移,延续于整个成年期,到晚年可能渐趋缓和。
药物治疗和一般教育措施收效甚微,矫正困难。
4。社会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常有较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屡教屡犯,并以损人不利己的结局告终。
5。对自己的人格障碍缺乏"自知之明"(医学上称为"无自知力"),因此不能从失败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
有时虽能察觉自己的人格问题带来的困难,但却始终不能以正确的认识来有效地改正。
6。表现为持久的人格不协调,但是并未达到精神病或神经症阶段。
7。智能和认知能力较好,无精神症状,主要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人格严重偏离为特征。
8。追求新奇和心理刺激,常是人格障碍患者的一种驱动力,也是经常导致其反社会行为的变态心理动因。
概括地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有"七无"特征:
①无社会责任感;
②无道德观念;
③无恐惧心理;
④无罪恶感;
⑤无自控自制的心理能力;
⑥无真实或真正感情;
⑦无悔改之心。
三、反社会型人格如何自我判断 1、常把自己所遇到的任何困难都归咎于命运或别人的错处。
因而不会感到自己有缺点需要改正,而常把社会或外界的一切看作是荒谬的、不应该如此。
2、认为自己对别人无任何责任。
如对不道德行为没有罪恶感、伤害别人而不觉后悔,并对自己所作所为都能做出自以为是的辨护。
他们总把自己的想法放在首位,不管他人的心情和状态 。
3、都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这是各类型人格障碍最主要的行为特征。
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行为变异,如偏执、自恋、反社会攻击等,都会给他人造成困难,甚至带来祸害。
4、总是走到哪里就把自己的猜疑、仇视和固有的看法带到哪里。
他们的嫉妒心极强,思维意识狭隘,任何新环境的气氛都要受其行为特点的影响。
5、其行为后果有害。
其行为所致的后果常常伤及和致痛别人,使左邻右舍鸡犬不宁,而自己却泰然自若。
6、否认自己的人格障碍。患者对自己的怪癖和不良行为并无自知之明,通常是由他人予以揭知。 7、一般始于儿童、青少年期。
人格是从小逐渐形成的,人格障碍也是如此,人格障碍的特征往往从儿童期就有发端,到青春期开始显著。
因为年龄愈小,人格的可塑性就愈大,因而在青春期以前不能轻易诊断人格障碍。
四、反社会型人格具有什么特点 ①高度攻击性 反社会人格患者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已众所周知,然而却有一些并无攻击行为。
Cleckley(1941)区分病态人格为两类,一类为冲动-攻击型,一类为社会退缩型。
Buydeus-Branchey等(1989)发现15岁以前有暴力行为的人到成年较之那些15岁以前无此类行为者易于发生暴力。
他们将反社会人格分为具有攻击型行为和不具有者两类,前一类具有终生发生身体暴力的倾向。
②无羞惭感 认为此类人无羞惭感,缺乏与焦虑相关的自主神经反应(包括皮肤直流电反应)。
James等(1983)对反社会人格和非人格障碍者各524人进行焦虑和抑郁的观察,结果发现25%的反社会人格患者存在焦虑和抑郁,其发生率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区别。
James等称谓那些伴有焦虑和抑郁的反社会人格为"心绪恶劣性精神病态(dysphoric psychopathy)",这类人与不伴焦虑的反社会人格患者比较,表现智力功能困难、存在自杀观念、易于激惹、伴发其他神经症特点,住院时间长,对治疗反应不良。
他们认为伴发焦虑和抑郁的精神病态可能代表一种特殊的综合征。
Blackburn建议将精神病态分为焦虑和非焦虑两型,前者为继发性人格改变;后者为原发性精神病态,相当于Karpman(1948)的真性精神病态(true psychopathy) 。
③行为无计划性 精神病态患者的行为大多受偶然动机、情绪冲动、或本能愿望所驱使,缺乏计划性或预谋。
Arieti(1967)区分精神病态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二型均系自我中心,但单纯型的反社会行为一般缺乏预谋,而复杂型精神病态患者往往在事情发生前有计划,而且可以达到行为的目的。
因此单凭计划性有无而确定攻击行为的性质是不适当的。
④社会适应不良 ICD-10(1992)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常因其行为与公认的社会规范有显著背离而引人注目。
适应不良是精神病态患者的重要特征。由于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从经验中取得教益,因此本症是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行为的模式。
然而,一些学者曾提出适应良好的病例。
Henderson(1939)提出创造性精神病态状态,而且举出2名病例在不同道路上发挥创造力,但2例彼此之间甚少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