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简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基本概况]华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始创于1962年,当时为“内科心血管组”,改革开放后正式建科。
1988年通过国家教委审核评成为全国重点学科,之后接连成为国家科委、卫生部指定的国家级新药评审中心、复旦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心血管药理研究室、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与生化联合实验室、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心血管研究室,并被列为“211工程”发展规划的重点学科。
心血管病学发展到今天,介入诊疗水平已经成为评价心内科的重要标志。
1991年我科首次成功安装了人工心脏起搏器;1994年施海明教授成功完成了第一例心脏造影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以此为标志心血管内科在诊断和治疗能力上都获得了大大的提升。
1996年施海明教授成功完成国内首例无保护左主干内支架植入,让心内科的介入治疗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目前心内科能够完成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起搏器的置入、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二尖瓣气囊扩张术、先心介入术等多种介入治疗,每年完成超过1000台以上的手术,成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最重要的介入治疗中心之一。
[医疗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我科奠基人戴瑞鸿教授创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理论,并开发研制了广为人知的“麝香保心丸”,开创了我科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特色之路。
临床流行病学、临床药理学80年代初范维琥教授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留学生,远赴澳大利亚Newcastle大学亚太地区临床流行病中心学习,学成归国后为我科的临床流行病学和临床药理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目前我科是国家级新药评审中心,国内重要的临床药理研究基地。近年,随着国际大型临床试验开始纳入中国患者,我科成为这些临床试验在中国的主要研究中心之一。
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我科是国内较早开展介入治疗的中心之一,不仅重视手术的数量,更重视手术的质量,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将并发症减少到最小。在技术难度上,我科是国内较早开始进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和冠脉支架植入的中心,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我科对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等高难度的病变的介入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起搏器植入术、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我科在普通起搏器植入的基础上,还开展了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心力衰竭(CRT)植入等工作。
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擅长于室上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手术,并成为国内少数能够进行三维标测系统(CARTO)引导下心房颤动消融术的中心之一。
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我科开展经导管封堵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二尖瓣气囊扩张术等的治疗,与传统的开胸手术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科研情况]作为全国重点学科,我们总是站在科学的前沿。
1978年,戴瑞鸿教授阐明了“血瘀”的本质,获得国家科技大会二等奖1978年总结了“上海地区20年来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研究”,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奖1981年成功开发了目前广泛使用的冠心病治疗药物——麝香保心丸1988年阐明丹参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麝香保心丸临床药理机制研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得国际现代中医药发展论坛大会“创新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2009年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获得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2011年冠心病中药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系列研究,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人员组成]现任主任施海明教授,副主任李勇教授(分管科研)、罗心平教授(分管医疗)。
副主任医师共7名:严萍萍、朱军、奚悦文、戚玮琳、山缨、黄国倩、沈伟。主治医师共10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名。我科至今已经培养了30余名博士、50余名硕士,培养进修医生10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