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的资料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季老为人处世很有章法,一定要做到真诚容忍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季羡林随着80年代进入古稀之年,但他学术生命仿佛进入了黄金时期。尽管行政事务和社会活动缠身,他依然故我,“咬定青山不放松”,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潜心研究,勤奋写作。

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其实,季羡林近10年来积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贯彻着这一思想。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季羡林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也是对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积极反拨。

季羡林自1946年从德国回国,受聘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中国东方学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实为中国东方学之福祉。

季羡林的作品

著作书目: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

《<罗摩衍那>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学研究社

《朗润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

《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

主要著作: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经典语录: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我快一百岁了,活这么久值得。因为尽管国家有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问题,但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我的家乡在山东。泰山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最后两句话是——‘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你们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

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学外语没有什么万能的窍门。俗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窍门。

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怀念母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夹竹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

小的。

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学外语没有什么万能的窍门。俗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窍门。

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怀念母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中秋佳节之际,季羡林迎来一批特殊客人

2004年9月28日 14:27

9月26日上午,著名学者、教育家、95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董事敬老团一行18人。在中秋佳节之际,他们专程赶到北京,向德高望重、著作等身的季羡林先生表示敬意和慰问。

听到这个消息的季羡林老人,这天一大早就做好了迎接客人的准备,特意穿了一件大红色的毛背心,头戴一顶手工钩的蓝色瓜皮帽。精神矍铄地等候在洒满阳光的病房。上午9时30分,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文莱、美国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18位作家在该基金会董事长林忠民、秘书长符兆祥的带领下,来到301医院的小会议室。季羡林先生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坐着轮椅,双手合十,笑容可掬地来到作家们中间。所有客人起身鼓掌致意。18位作家中大多都读过老人的著作,深知季老的才华和学术教学方面的成就,但从未谋面,今天能面对面地问候老人,都非常兴奋,感到很光荣。符兆祥秘书长向季老一一介绍了来访的作家,董事长林忠民向季老赠送了终生成就奖纪念牌和2000美元敬慰金。纪念牌上深情地写着:“季羡林大师:著作等身,文通中外,丰富了中华文学的内涵,拓展了白话文的境界,诚为文化瑰宝,本会为表崇高敬意,谨赠纪念牌一座。”季老从轮椅上执意起身要表达谢意,风趣而谦逊地说到:我这个作家有点冒牌,我在文学上是个外行,只不过从中学就开始写文章,一直写到现在没停笔。我今年虽然年已95岁,但我会永远写下去,尤其赶上了今天这么好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有作为。我愿尽我的力量,献出我的晚年。季老还向基金会和全体作家赠送了签了名的《季羡林文集》24本以及老人这些年来的散文作品。之后,全体团员和季老合影留念,依依惜别。

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成立于1991年,总部设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多年来致力于团结全亚洲地区的华语作家,传播中华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尤其是慰问有成就的华文老作家,成了该基金会每年必须做的头等大事。基金会成立以来,已陆续向中国的巴金、冰心、臧克家、曹禺、苏雪林赠送了终生成就奖纪念牌。

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