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上校和明日世界(美国复活“空中母舰”项目)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在众多卖座的科幻大片中,"空中航母"都是人类一方的顶尖战斗力之一,而且外观还非常霸气!比如《复仇者联盟》、《美国队长2》以及《天空上校和明日世界》等电影中,都出现过"空中航母"的身影。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建造出真正的"空中航母",但近百年来,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建造"空中航母"的念头。实际上,早在二战之前,美国人就曾尝试在巨型飞艇的基础上研发"空中航母"。不过,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他们都以失败而告终。那么,随着当前无人机技术的飞速进步,"空中航母"有没有可能获得实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空中航母"的进化之路。
美军初代"空中航母"之一的"梅肯"号
一战时期,德国齐柏林伯爵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硬式飞艇。这种飞艇使用结构完整的龙骨保持气囊的外形,采用作动力,因而飞行性能好,装载量大。战争期间,由于大量"齐柏林"飞艇用于对英国进行战略空袭,所以在战争结束后,协约国禁止德国建造用于军事用途的新飞艇,而齐柏林公司也陷入困境。为了转变局面,齐柏林公司开始在美国拓展民用飞艇业务。此时的美国军方被这种能连续飞行数月的庞然巨物所吸引,希望借助飞艇之力打造一支天空舰队,能迅速跨越海洋和陆地运送战斗机去打击正在靠近的敌人。到1928年,美国国会决定出资600万美元,建造两艘大型飞艇,这便是美军初代"空中航母"——"阿克伦"号与"梅肯"号。
"梅肯"号回收F9C-2型"雀鹰"双翼战斗机
"梅肯"号内部巨大的机库
由于"阿克伦"号因事故坠毁,这里就不多说了,咱们主要讲一讲"梅肯"号"空中航母"。作为当时最先进的硬式飞艇,"梅肯"号长240米,直径约40米,有坚固的铝合金外壳,放到现在也是一艘空中巨舰。"梅肯"号上设有大型机库,能携带5架寇蒂斯公司生产的F9C-2型"雀鹰"双翼战斗机。为了在空中接收战机,"梅肯"号安装有"秋千"式吊挂机构,当"雀鹰"战斗机将固定着舰钩套进"秋千"的圆环内后,飞艇上的工作人员便会启动吊车,把飞机"吊"回到飞艇内的机库里。不过,由于"梅肯"号后来也毁于事故,再加上"兴登堡"号飞艇的惨剧,全美上下对"空中航母"抱有严重不信任态度,最终,美国政府最终放弃了这一项目。
B-29携带XF-85"小鬼"寄生战斗机
B-36轰炸机携带YRF-84F"雷电喷气"
尽管美国对于"空中航母"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不过美国军方对"空中航母"这件事依旧念念不忘。只不过碍于二战搅局,等再次复活"空中航母"项目已经是冷战时期了。起初,美国空军打算用改装过的B-29或B-36轰炸机携带XF-85"小鬼"寄生战斗机。后来发现回收战机的难度系数太高,于是项目被取消。后来美国空军又提出了"战斗机运输机"项目,该项目使用改装后的B-36轰炸机,在弹舱伸缩吊架上挂载一架执行侦察任务的 YRF-84F"雷电喷气"战机。B-36 凭借强悍的洲际飞行能力,把 YRF-84F 带到目标附近,然后发射 YRF-84F 进行高速侦察。不过,这架"空中航母"在U-2高空侦察机服役后就退役了。
解密的"波音-747空中航母"部分图纸
"波音-747空中航母"各舱室的作用
"波音-747空中航母"模拟飞行动画
在整个冷战期间,美国空军最疯狂同时也最接近"空中航母"思路的,还是要数"波音-747空中航母"计划。过去的"空中航母"项目之所以会失败,原因无外乎有三点:母舰太小、载机尺寸受制太多以及回收方式太复杂。然而,随着波音-747和C-5这样的飞机出现后,一切似乎都有了解决办法。根据美方的解密文件显示,"波音-747空中航母"的机体中可容纳10架微型战斗机,除此以外还能携带额外的燃油、武器装备、维修工程师、飞行员等。据悉,这些微型战斗机的空战性能可以和米格-21持平。需要时,这些战斗机将被逐一释放,待任务完成后,作为母机的波音-747还能将这些战机回收。按照美军的设想,在有空中加油机和预警机的陪伴下,美军利用各地的基地,可在1小时内将大量战斗机部署到全球任何地点。如果当年"波音-747空中航母"计划真的被实施,恐怕今天看到的就不是美军航母战斗群,而是"空中航母"飞行编队了。
X-61A"小精灵"无人机首次飞行测试
C-130运输机回收X-61A无人机模拟动画
进入21世纪后,无人机无论是出镜率还是作战效能,都大大逼近甚至是超过了有人驾驶战机。于是,美军又将"空中航母"项目的主意打到了无人机头上。据"防务博客"网站近日报道,最新型的X-61A"小精灵"无人机的完成了首次飞行测试。按照美军的计划,X-61A无人机先期会使用降落伞进行回收,而后期将使用C-130运输机进行空中回收。相关研发人员表示,通过这种方式美军运输机可以大批量在空中投放这种小型无人机,再通过回收装置实现大批量回收,把运输机打造成为"空中航母"的角色。然而,通过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此前公布的模拟动画我们可以发现,其采用的空中回收方式,与上个世纪30年代使用的技术几乎大同小异。真不知是当年的设计太过超前,还是如今的美军不思进取呢……